以往,贴现的企业或者个人在承兑汇票被骗后,均采取“挂失——申请公示催告——取得除权判决——持判决书提示付款”的方式挽回损失,极少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刑事诉讼途径来挽回自己的损失以外,因为骗子骗到承兑汇票后通常已经将承兑汇票款挪用,基本没有了偿还能力。按照近几年的统计,采取“伪报承兑汇票丧失的方式”可以挽回损失额的10%到70%,票面金额越小,到期日越长,“挂失成功”的比率就越高,乃至在“圈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一旦收不到承兑汇票贴现款,立即到法院去申请公告,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的法院为了应付大量的申请公告案件,在立案庭设立了专门的公示催告窗口。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我国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存在漏洞,《民事诉讼法》只规定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六十日”,并未规定起始时间,而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完全无视承兑汇票“付款到期日一般为六个月”的实际情况,竟然荒唐地规定公告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因为法律的缺失导致实践中承兑汇票还未到期法院已经判决“承兑汇票无效,持票人可以持判决申请银行付款”,而承兑汇票到期后真正的持票人提示付款时,钱已经被申请公告人提走,持票人反而拿不到承兑汇票款。应当说,法律的这种规定是错误的,为“伪报承兑汇票丧失,恶意转嫁风险”创造了机会。可悲的是,这种情况居然在我国延续了十五年(从2000年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出台到2015年),直到今年,这种错误才得到纠正。以后再试图通过申请公示催告的方式来挽回损失,转嫁风险在做法在法律层面上已行不通。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解释明确规定“公示催告期间届满日不得早于承兑汇票付款日后十五日”,简而言之,除权判决最早要在承兑汇票到期日后十五日作出,按照法律规定(《承兑汇票法》53条第2款)持票人在付款到期后十内应当提示付款,如果承兑汇票不是丢失(灭失),十五日内持票人早已拿着承兑汇票去银行提示付款了,一旦发现承兑汇票被挂失,只需向法院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程序立刻终止,不会等到法院再作出除权判决了。
因此,现阶段申请贴现的企业或个人被骗后再申请公示催告已无意义,应该及时的请求法律援助。
商业汇票的保证责任,根据《票据法》规定,商业汇票的债务可以由保证人承担。保证人在汇票或粘单上需明确记载保证事项,包括保证字样、名称、住所、被保证人名称、保证日期和签章。商业承兑汇票的保证责任与商业汇票相似,但保证人对合法取得的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关于即期汇票的付款方式,包括付款币种的选择、汇票付款程序中的提示、支付和签收细节。若汇票为外币,按市场汇价以人民币支付;如无特殊约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持票人需进行付款提示以保全追索权,付款人应在当日足额付款,并审查背书连续性
融资纠纷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文章介绍了融资的狭义和广义定义,以及融资纠纷的种类,包括融资租赁纠纷、银行承兑汇票纠纷和不动产抵押纠纷。同时,强调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如企业信用和了解金融知识的重要性。
银行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的区别及优势。银行汇票是银行签发,见票时无条件支付;而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付款期限由交易双方约定。银行承兑汇票的优势在于信用好、承兑性强、流通性强、灵活性高,并能节约资金成本。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票据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