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贴现的企业或者个人在承兑汇票被骗后,均采取“挂失——申请公示催告——取得除权判决——持判决书提示付款”的方式挽回损失,极少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刑事诉讼途径来挽回自己的损失以外,因为骗子骗到承兑汇票后通常已经将承兑汇票款挪用,基本没有了偿还能力。按照近几年的统计,采取“伪报承兑汇票丧失的方式”可以挽回损失额的10%到70%,票面金额越小,到期日越长,“挂失成功”的比率就越高,乃至在“圈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一旦收不到承兑汇票贴现款,立即到法院去申请公告,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的法院为了应付大量的申请公告案件,在立案庭设立了专门的公示催告窗口。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我国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存在漏洞,《民事诉讼法》只规定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六十日”,并未规定起始时间,而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完全无视承兑汇票“付款到期日一般为六个月”的实际情况,竟然荒唐地规定公告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因为法律的缺失导致实践中承兑汇票还未到期法院已经判决“承兑汇票无效,持票人可以持判决申请银行付款”,而承兑汇票到期后真正的持票人提示付款时,钱已经被申请公告人提走,持票人反而拿不到承兑汇票款。应当说,法律的这种规定是错误的,为“伪报承兑汇票丧失,恶意转嫁风险”创造了机会。可悲的是,这种情况居然在我国延续了十五年(从2000年承兑汇票法司法解释出台到2015年),直到今年,这种错误才得到纠正。以后再试图通过申请公示催告的方式来挽回损失,转嫁风险在做法在法律层面上已行不通。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解释明确规定“公示催告期间届满日不得早于承兑汇票付款日后十五日”,简而言之,除权判决最早要在承兑汇票到期日后十五日作出,按照法律规定(《承兑汇票法》53条第2款)持票人在付款到期后十内应当提示付款,如果承兑汇票不是丢失(灭失),十五日内持票人早已拿着承兑汇票去银行提示付款了,一旦发现承兑汇票被挂失,只需向法院申报权利,公示催告程序立刻终止,不会等到法院再作出除权判决了。
因此,现阶段申请贴现的企业或个人被骗后再申请公示催告已无意义,应该及时的请求法律援助。
东航公司的融资方式,包括融资租赁、银行承兑汇票、不动产抵押、股权转让、提供担保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其中融资租赁侧重于考察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银行承兑汇票可实现短、频、快中小企业融资,不动产抵押需关注相关法律规定,股权转让需慎重选择对象,提供担保可改
影响票据贴现利率的因素。其中包括经营策略、资金状况、市场参与主体和银行的盈利目标。文章还介绍了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市场的重要性及其与货币市场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票据业务交易品种与方式对票据产品和利率的影响。
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主要特征及鉴别方法。主要包括用纸特征、颜色特征、暗记特征、规格特征和填写规范特征等方面。对鉴别真假汇票提出了建议,如发现可疑应及时送当地银行鉴定,确认为假汇票后应迅速报告当地人民银行及公安部门。
《质权通》中质押货物的种类和要求。质押货物包括全额货币、银行承兑汇票、已办妥法律手续的国债和可质押的寿险保单等。同时,质押货物应具备所有权明确、无形损耗小、市场价格透明稳定等特点。质权人有妥善保管质物的义务,如保管不善导致质物灭失或毁损,需承担民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