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任监督。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承担重要的职责。依照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5条的规定,它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负责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和处分,决定债务人的内部管理事务,代表债务人参加诉讼或者其他法律程序。破产管理人实际上成了破产企业的意志机关。破产管理人选任以后,全部破产财产归其处分,因此对破产管理人的选择人民法院必须慎重。破产管理人必须具有独立性,除了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法定的消极条件以外,与债权人、债务人不得有代理等利益关系,与破产审判人员也不得有依法应当回避的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或者指定,应当公开进行:条件公开、资格公开、程序公开、人数公开、报酬公开。
(二)一般监督。为了保障破产管理人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新的企业破产法同时赋予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监督破产管理人的职权。新的企业破产法第32-33条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依法执行职务,列席债权人会议,向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并回答询问,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为了维护了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权威性,要求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为了保障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公正性,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办法的权力。
(三)行为监督。破产管理人实施破产法第69条所列行为,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或者有该法第69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破产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忠实履行职务,因玩忽职守或其他违法行为造成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资格监督。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根据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的规定,管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或者特定的执业资格,针对国有企业破产、复杂的破产案件和简单的破产案件,以下三种主体分别能够担任管理人:一是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主要考虑管理人制度与现行企业破产法确立的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组制度的衔接,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金融企业的破产清算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二是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三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主要考虑到破产案件的多样性,有一些破产案件企业规模小、破产财产少、破产债权人数少,简易处理即可。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
企业破产管理人账户的必要性。法律规定在宣告企业破产后成立清算组,需申请开设临时存款账户以确保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和破产资产安全管理。同时,账户开立、变更和撤销都有明确的法律要求和程序,旨在保护破产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