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破产法》(试行)没有设置破产管理人制度,只有相似的清算组。按照规定,由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派人组成清算组,对破产财产进行清偿、分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存在弊端,因为政府参与破产,对清算组无法行使监督权,从而使清算过程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即使清算组行为不当,造成破产财产损失,破产成本过高,侵犯权利人的权利,甚至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债权人、投资者很难追究清算组的责任。这是实践中债权人害怕破产的重要原因,也是“假破产真逃债”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破产法》下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及其特点
独立性
根据新《破产法》,破产程序中的管理人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任何利害关系人都不能参与其管理。管理人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并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对人民法院负责。这一特点为排除政府干预,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专业性
新《破产法》吸收了国际惯例,要求管理人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和职业道德,采用资格准入制度,即只有具备一定专业资格的律师、会计师才能担任管理人。这一制度可以保证管理人在破产过程中提高清算效率,降低破产费用。
全程参与性
根据新《破产法》,在破产程序启动后,债务人的财产由法院指定的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一旦破产宣告,管理人必须全程管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这一规定有效地改变了原来的情况,即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但宣告破产之前,债务人仍然可以自行管理其财产。这一改变可以防止债务人转移破产财产或造成财产损失。
职责的法定性
根据新《破产法》第25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并进行清算、补价、变价等工作。管理人对法院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如果管理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构成犯罪,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破产程序中,管理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其他机关或组织仅起监督或辅助作用。破产程序能否在公正、公平和高效的基础上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管理人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审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来说,能否依法有效地指定好管理人、恰当地确定管理人的报酬,是实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关键。因此,在新《破产法》施行前,最高法院抓住管理人制度这个中心环节进行司法解释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在立法过程中,对于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理论界存在不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代理说、职务说和破产法人代表说。然而,笔者倾向于破产法人代表说。因为破产宣告后,债务人财产成为以破产清算为目的而存在的独立财产,与过去由登记而形成的法人财产不同。管理人作为这种人格化财产的代表机构,在破产案件中独立于债务人和债权人,有利于保证破产程序公正、合理地进行。通过破产法人代表说,一些法律问题,如破产财产归属、破产宣告前债权债务关系的承继以及破产宣告后新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承继等,得到了合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