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整程序中普通债权人的风险有哪些
为了配合重整目标的实现,重整程序在诸多制度中限制了普通债权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一,重整程序的申请主体不限于债权人。
为了使重整程序能够更加顺利地启动,重整申请人的范围相当广泛,债务人、债权人、股东甚至公权机关都在其列,不少立法还允许债务人的管理层在重整期间继续经营企业,债务人申请重整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中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重整程序具有优先适用性。
即使企业已经开始清算或者和解等其他破产程序,各国立法通常也认可重整程序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比如,法国实行重整程序前置的做法,只有当企业明显缺乏重整的可能性时,才不进行重整而进行清算。台湾“公司法”第294条规定,“裁定重整后,公司之破产、和解、强制执行及因财产关系所生之诉讼等程序,当然停止。”日本《公司更生法》第24条亦有类似的规定。这表明,是否开始重整程序不是由债权人决定的,债权人即使不提出申请,重整程序照样可以启动和运行。
第三,重整计划可以由法院强制批准。
在重整程序中,为了防止重整计划因为少数组别的反对而被搁浅,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而这种情况在和解程序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法院在强制批准重整计划时,虽然立法也要求重整方案应该确保普通债权人的清偿额不低于清算程序的所得,但如果重整失败,这将是一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而强制批准制度却早已将普通债权人拖入到风险之中。可以说,强制批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体现了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
除了上述制度以外,重整中特有的设计还包括自动冻结制度、经管债务人制度,这些制度有利于困境企业的拯救,却增加了普通债权人的风险,但如果没有这些深入的调整手段,债务企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获得新生,重整与传统的破产程序也就没有区别了。
重整计划的法律特征,包括其效力、执行、监督、变更以及执行完毕等方面的内容。重整计划经法院批准后对所有债权和债务人具有约束力,由债务人执行并由管理人监督。关于重整计划的变更,我国尚未明确规定,而英美国家允许在实质性执行完毕前进行变更。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及和解协议的详细流程。文章介绍了整顿申请的提出、和解协议草案的提出和讨论通过、整顿方案的制定、企业整顿情况的监督以及整顿结果的裁决等方面的内容。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和解协议避免破产程序,如企业按协议执行,可恢复
欠款扣车后的财产保全申请程序,包括诉前和诉讼中的保全适用范围和程序。文中指出,交警部门无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只能扣留车辆进行检验和鉴定。在查找债务人财产时,可查看财务报表等资料了解对外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等情况。同时,申请人需提供身份证明、被申请人的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