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拆迁中,被征收房屋和安置房的补偿比例规定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一条,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如果被征收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市、县级人民政府应提供用于产权调换的房屋,并与被征收人计算、结清被征收房屋价值与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价值的差价。对于因旧城区改建征收个人住宅的情况,被征收人选择在改建地段进行房屋产权调换时,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提供改建地段或就近地段的房屋。根据第二十二条,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应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房屋征收部门应向被征收人支付临时安置费或提供周转用房。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对因征收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办法,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被征收房屋和安置房的补偿比例规定
被征收的房屋和安置房的补偿比例一般由房屋征收方案确定。如果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征收人和被征收人将计算并结清被征收房屋价值与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价值的差价。此外,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二条,对于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情况,房屋征收部门应支付搬迁费。如果选择产权调换,房屋征收部门在产权调换房屋交付前应向被征收人支付临时安置费或提供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二、产权调换的注意事项
1、产权调换时,调换房屋的面积
在当前商品房价格普涨的情况下,调换房屋的面积对于拆迁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具有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1)对于人均居住面积不达到本地政府规定标准的情况,被拆迁人可以根据政策要求,要求调换房屋的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2)调换房屋的面积原则上应以被拆迁房屋的面积为基准,而不是以被拆迁房屋的价值为基准,除非被拆迁人自愿放弃面积上的利益。一些拆迁人以拆迁补偿货币化为借口,在产权调换时按照被拆迁房屋的价值确定最终还房的面积,实际上是剥夺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不符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
2、原地还房
不同级别的地段会存在房屋价值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级别的地段,由于房屋所处的具体位置、朝向、楼层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巨大差异。关于原地还房中的"原地"一词的理解,在《湖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原地应指被拆迁房屋的原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拆迁人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往往对"原地"作出与规定不一致的解释,认为"原地"指与被拆迁房屋位于同一地段,甚至将"原地"解释为与被拆迁房屋位于同一级别的地段。更糟糕的是,一些拆迁人利用自身特权地位影响房屋拆迁行政管理部门,给被拆迁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湖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只有在基于公共利益、军事设施建设需要或城市规划确定的不适宜原地还房的情况下,才可以另行安置房屋。因此,除上述三种情形外,原地还房应在被拆迁房屋的原址进行。
3、产权调换协议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拆迁当事人就拆迁补偿安置达成一致意见后,应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虽然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属于无名合同,但由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为一部专门用于规范房屋拆迁的行政法规,对协议的名称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在选择产权调换时,双方签订的协议应命名为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而不应使用其他名称。协议的内容中,还应明确调换房屋的位置、面积、楼层、用途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拆迁人提供的产权调换协议名称五花八门,其中有一种称为《商品房置换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