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和解法和破产重整法作为破产预防法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进破产预防的程序机制,超越传统破产法的限制,实现更完善的破产法体系。虽然破产和解法和破产重整法在目的上相同,但破产重整法在更深层次上追求积极性和内在性的特点。
破产和解法和破产重整法作为预防破产的法律程序,都属于非讼事件范畴,采取非讼的前提和状态。双方都遵循当事人申请主义的程序启动原则,当法律规范不足时,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破产和解法和破产重整法都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推进程序。虽然在和解和重整中,法院行使司法裁量权的能动性和比重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和解还是重整,都以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思自治和共同合意为基础。这部分取决于其非讼性质,部分则是由于调整的关系属于私权关系。
破产和解法通过调整债权债务关系来维持债务企业的法人人格,实现预防破产的目的。而破产重整法不仅在于维持债务企业的法人人格,还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病因并采取对策,使债务企业恢复健康的生产经营能力,具有积极性和内在性的特点。
破产和解法适用对象与破产清算的范围一致,而破产重整法的适用对象更广泛,除了公司,还包括合伙和个人。虽然美国等少数国家的破产重整法适用对象更广泛,但大多数国家的重整制度仅适用于公司。
破产和解法一般只有债务人才能成为申请权人,而破产重整法除债务人外,具备一定条件的股东和债权人也有申请权。
破产和解程序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对立状态下进行的,主要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而破产重整程序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同心协力状态下进行的,能够统筹兼顾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利益。
破产和解法中的合意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成立的集体性和强制性契约,属于合同行为。而破产重整法中的合意是债权人、债务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立于同一立场,本着同一目标作出的意思表示,属于共同行为。
用人单位进行裁员的条件与程序。条件包括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技术革新等情况下,可依照法律规定裁员。程序上,用人单位需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制定裁员方案,最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裁员。
中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特点,包括只能在破产程序中进行、与西方国家双轨机制的不同以及我国特有的重整与和解的紧密关系。我国破产重整制度通过与破产原因等同化,限制了破产程序之外的重整可能性。同时,和解与重整相互促进,但也存在缺陷,如重整与和解的相互依赖可能导致
重整程序的相关内容。法院收到重整申请后应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若重整计划未获通过,法院将裁定终止并宣告破产。重整制度具有多元化的启动主体和广泛的参与主体,担保物权受到限制。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体现在一旦法院裁定重整,其他破产程序必须停止。反映了社会本位的立
重整计划债权人表决程序,包括债权分类、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表决程序以及破产债权的清偿顺序。程序将债权分为四类并分别进行重整计划表决。重整计划通过时需满足各组过半数同意并占该组债权额三分之二以上。破产财产按照一定顺序清偿,若不足则按比例分配。重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