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是一种针对处于支付不能危险但具有再生价值的企业的程序,旨在挽救其生存并实现社会利益。与破产程序和和解程序相比,重整具有以下特征:
重整制度的产生较晚,是在公司制度出现后才出现的。公司作为一种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其股东和职工遍布社会各阶层。由于公司规模庞大,与其进行经济往来的其他经济组织众多,公司的经营成败对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大经济组织的破产或倒闭不能被政府忽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干预,于是重整制度应运而生。
重整程序适用对象较为狭窄,例如日本的公司更生法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重整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因为小企业涉及的社会关系较少,其破产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局面构成威胁。
由于重整程序的目的是避免大经济组织的破产,因此其启动原因相对破产或和解程序更为宽松。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重整程序的开始并不要求债务人已经支付不能,只需证明存在支付不能的危险即可。英国法更进一步规定,债务人提出申请即被推定具备重整原因。
重整程序的效力优先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重整程序优先于破产程序和和解程序。因此,一旦重整程序开始,正在进行的民事执行程序、破产程序或和解程序都应中止。当破产申请、和解申请和重整申请同时存在时,法院应优先受理重整申请。其次,重整程序的效力优先于担保物权。在破产和和解程序中,债务人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然而,在重整程序中,为了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重整并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限制担保物权的行使成为一种对传统民法中“物权优于债权”原则的变通措施。
用人单位进行裁员的条件与程序。条件包括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技术革新等情况下,可依照法律规定裁员。程序上,用人单位需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制定裁员方案,最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裁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重整计划债权人表决程序,包括债权分类、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表决程序以及破产债权的清偿顺序。程序将债权分为四类并分别进行重整计划表决。重整计划通过时需满足各组过半数同意并占该组债权额三分之二以上。破产财产按照一定顺序清偿,若不足则按比例分配。重整过程
公司重整程序的基本流程,包括重整事由、申请与审查、指定管理人、通知债权人、债权申报和审查、召开债权人会议等环节。在重整计划通过、批准和执行过程中,法院和管理人起着关键作用。若重整计划成功执行,公司可恢复正常运行;若无法执行,则进入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