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清算程序是一种企业的死亡程序,旨在通过使用剩余资产偿还所有债务,并注销企业的民事主体资格。破产清算程序只涉及债务的清偿,不包括企业的拯救和复苏。
破产重整和破产和解程序是企业的拯救和复苏程序。通过破产重整或和解,债务人有机会重获新生,避免了企业破产清算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体现了现代破产法实施破产预防的目的。
破产重整,又称为“重组”或者“重生”,是破产法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与破产和解相比,破产重整程序不仅注重外部债权债务关系,还强调企业内部管理关系的整合。它不仅重视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和解,还强调协调人民法院、管理人、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等各方的力量。
2006年出台的新破产法在重整制度的设计上与旧法有明显不同。新破产法专门设立了一章来详细规定重整程序,共计25个法条,篇幅占整个破产法的近1/5。相比之下,新法在重整制度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
新破产法对重整原因的规定相对宽松。重整原因包括两类情形:一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二是企业法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这意味着,即使企业法人不具备破产条件,但有可能丧失清偿能力,仍可以进行破产重整。这一创新旨在让有破产可能的危险企业尽早进入重整程序,以便及时采取拯救措施,真正实现破产预防的目的。
新破产法允许债务人或债权人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债务人宣告破产前,债务人或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这一规定使得启动重整程序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用人单位进行裁员的条件与程序。条件包括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技术革新等情况下,可依照法律规定裁员。程序上,用人单位需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制定裁员方案,最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裁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重整计划债权人表决程序,包括债权分类、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表决程序以及破产债权的清偿顺序。程序将债权分为四类并分别进行重整计划表决。重整计划通过时需满足各组过半数同意并占该组债权额三分之二以上。破产财产按照一定顺序清偿,若不足则按比例分配。重整过程
公司重整程序的基本流程,包括重整事由、申请与审查、指定管理人、通知债权人、债权申报和审查、召开债权人会议等环节。在重整计划通过、批准和执行过程中,法院和管理人起着关键作用。若重整计划成功执行,公司可恢复正常运行;若无法执行,则进入破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