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债权表中的债权表示异议时,应当确定谁有权主动提起债权确认诉讼,即起诉责任应由谁承担。我国法律对此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可以主动提起诉讼。然而,在国外,根据债权是否具有执行力或者是否经过生效判决确定,将异议债权分为有名义债权和无名义债权。有名义债权是指具有执行力或者经过生效判决确定的债权,而无名义债权则是指不具有执行力或者未经生效判决确定的债权。在有名义债权的情况下,异议人有起诉责任;而在无名义债权的情况下,受到异议的债权人可以提起诉讼。这种起诉责任的划分符合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在我国的债权确认诉讼制度中借鉴使用。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破产法都规定债权确认诉讼案件的专属管辖权属于破产法院。虽然我国《企业破产法》没有直接规定债权确认诉讼案件的专属管辖,但根据该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债权确认诉讼作为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之一,也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并由该法院集中管辖。即使诉讼标的不属于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的管辖范围,该法院对债权确认诉讼也享有专属管辖权,而不受级别管辖规定的限制。然而,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已经提起但尚未结束的债权确认诉讼案件,根据《企业破产法》第20条的规定,可以由原审法院继续审理,无需移送给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审理。
债权确认诉讼属于破产程序中有关当事人的实体争议民事诉讼,应当适用有关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根据《企业破产法》第4条的规定:“破产案件审理程序,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债权确认诉讼可以直接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包括审判组织、一审、二审程序等。需要注意的是,债权确认诉讼作为破产程序的一部分,其诉讼目的在于参与或排除其参与破产财产分配。如果诉讼时间过长,则可能失去其意义。因此,应当尽快审结债权确认诉讼。在这方面,瑞士破产法专门规定了“加速程序审理”的立法例,对我国的债权确认诉讼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由于我国的《企业破产法》对破产程序和实体争议民事诉讼程序采取了分别审判的原则,债权确认诉讼不会影响作为主程序的破产清算程序。然而,由于债权确认诉讼的目的是确定债权是否能够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而债务人破产案件和债权确认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是分开进行的,两者往往无法同步。因此,必然会出现法律上的程序协调问题。如果债权确认诉讼案件先行审结,那么已经判决确认的债权当然可以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然而,如果债务人破产清算提前完成,到了破产财产分配阶段,相关债权确认诉讼案件仍未审结。这种情况下,正在进行诉讼的债权被视为未决债权。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9条的规定,管理人应当预留诉讼未决债权的分配额,并将其提存。待诉讼案件审结后,再按照最终判决确定的债权进行分配。如果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满两年仍未领取分配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因此,债权确认诉讼不能过长时间拖延,必须在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满两年内完成,否则将失去其法律和经济意义。
当事人死亡后的财产保全程序。首先,若当事人死亡,诉讼程序将会中止,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并可能申请财产保全。其次,人民法院在受理财产保全案件时会审查相关条件,包括申请人提出申请、提供担保等。最后,针对不同情况的债务人死亡,探讨了如何追债,包括起诉
债权申报中的特别情形。文章详细解释了职工债权、利息请求权、待定债权、连带债权、连带债务人的代位求偿权等概念,并指出相应情形下如何进行债权申报。文章还涵盖了连带债务的债权人权利、待履行合同相对人的赔偿请求权等内容。
连带责任中求偿权的程序及相关法律问题,包括连带债务人的诉讼地位、被求偿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连带责任人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方式。文章指出,债权人可以选择起诉全部或部分连带债务人,法院不应强行追加未被起诉的责任人。关于追偿方式,文章主张通过执行程序申请再执
债权人对抵押物的处理权力,包括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债权人有权与抵押人协商处理抵押物的方式,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强制拍卖抵押物的程序包括债权人起诉、法院审理和强制拍卖,拍卖价款用于清偿债务。关于抵押物处理后的资金分配,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