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保证债权经过诉讼程序获得生效判决确认,即成为确定债权,与一般债权无异。在保证人破产后,应按照一般程序进行破产债权申报和分配。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5条第10项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的规定,在借款保证关系中,当主债务人破产时,与主债务人有关的债务纠纷应中止审理。然而,当保证人破产时,是否中止审理存在争议。根据《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第2款第4项规定:“破产债务人的债务纠纷案件应继续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如何申报债权呢?由于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尚未经过生效判决确认,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债权人申报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将该债权确定为临时破产债权,待相关诉讼终结后再正式确定为破产债权,并参与分配。如果在诉讼终结前已开始破产分配,人民法院应预留债权人可能受偿的金额,待债权确定后再分配给债权人。如果事后相关诉讼认定保证债权不能成立,预留部分可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1、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直接向管理人(清算组)申报债权。如果主债务已到期,人民法院应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该债权进行审查。如果有其他债权人提出异议,应按照《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的债权确认程序进行确认。一旦保证债权确认,即成为确定的债权,可以参与破产分配。如果主债务尚未到期,由于保证人是否承担保证责任尚不确定,应先确认为临时破产债权,待主债务到期后再确定为正式的破产债权。如果主债务在破产财产分配时仍未到期,人民法院应预留债权人可能受偿的金额。
2、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7条的规定,对于附生效条件或解除条件的债权,管理人应提存分配额。在最后分配公告日,如果生效条件未成就或解除条件成就,应分配给其他债权人;如果生效条件成就或解除条件未成就,应交付给债权人。
3、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8条的规定,债权人未领取的破产财产分配额应提存。债权人自最后分配公告之日起满两个月仍不领取的,视为放弃受领分配的权利,管理人或人民法院应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4、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9条的规定,在破产财产分配时,对于诉讼或仲裁未决的债权,管理人应提存分配额。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满两年仍不能受领分配的,人民法院应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新法对提存、预留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具体化,权利请求期间的规定可谓宽严相济,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保证债权在保证人破产情况下的申报和受偿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决,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会议的定义、组成、召开方式和职权,并详细介绍了债权人如何申报破产债权。债权人会议由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旨在保障债权人共同利益,实现其破产程序参与权。申报破产债权需遵循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并向指定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债权申报后房子的归属问题。法律规定,房产仍属于债务人,但债权人可申报债权并清算开发商资产。不属于破产债权的范围包括罚款、滞纳金、债务利息等。对于不属于破产债权的权利,法院或清算组应进行登记。
税款滞纳金在破产债权中的申报问题,包括滞纳金归属、滞纳金债权确认之诉的处理以及破产案件受理后滞纳金的处理。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滞纳金应视为普通破产债权的一部分,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税务机关就滞纳金提起的债权确认之诉,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破产案件受理后的滞
保证人与主债务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保证人的求偿权。保证人的求偿权,又称保证人的追偿权,是指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请求偿还的权利。《担保法》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后,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保证人可以参加破产财产分配,预先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