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保证债权经过诉讼程序获得生效判决确认,即成为确定债权,与一般债权无异。在保证人破产后,应按照一般程序进行破产债权申报和分配。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5条第10项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的规定,在借款保证关系中,当主债务人破产时,与主债务人有关的债务纠纷应中止审理。然而,当保证人破产时,是否中止审理存在争议。根据《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第2款第4项规定:“破产债务人的债务纠纷案件应继续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如何申报债权呢?由于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尚未经过生效判决确认,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债权人申报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将该债权确定为临时破产债权,待相关诉讼终结后再正式确定为破产债权,并参与分配。如果在诉讼终结前已开始破产分配,人民法院应预留债权人可能受偿的金额,待债权确定后再分配给债权人。如果事后相关诉讼认定保证债权不能成立,预留部分可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1、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直接向管理人(清算组)申报债权。如果主债务已到期,人民法院应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该债权进行审查。如果有其他债权人提出异议,应按照《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的债权确认程序进行确认。一旦保证债权确认,即成为确定的债权,可以参与破产分配。如果主债务尚未到期,由于保证人是否承担保证责任尚不确定,应先确认为临时破产债权,待主债务到期后再确定为正式的破产债权。如果主债务在破产财产分配时仍未到期,人民法院应预留债权人可能受偿的金额。
2、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7条的规定,对于附生效条件或解除条件的债权,管理人应提存分配额。在最后分配公告日,如果生效条件未成就或解除条件成就,应分配给其他债权人;如果生效条件成就或解除条件未成就,应交付给债权人。
3、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8条的规定,债权人未领取的破产财产分配额应提存。债权人自最后分配公告之日起满两个月仍不领取的,视为放弃受领分配的权利,管理人或人民法院应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4、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9条的规定,在破产财产分配时,对于诉讼或仲裁未决的债权,管理人应提存分配额。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满两年仍不能受领分配的,人民法院应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新法对提存、预留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具体化,权利请求期间的规定可谓宽严相济,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保证债权在保证人破产情况下的申报和受偿程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决,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破产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规定和未申报债权的破产企业债务的会计处理规定。对于对外担保,债权人可以向清算组申报债权,清算组应将担保债务补计入账。对于未申报债权,虽然债权人需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但存在特殊情况可申报债权。未申报债权的负债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不
破产重整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重整事由,然后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提出重整申请。法院审查申请后会进行公告并指定管理人。之后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并通过公告通知未知的债权人,并确定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申报和审查债权后召开会议并重新委托管理债务人的财产
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具体分析了民事执行与破产制度的不同之处。破产制度旨在保障债权人平等受偿和诚实债务人解除债务压力的机会,体现了公平观念与现代人文精神。而民事执行程序则注重效率,追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此外,破产诉讼集中清理债务关系,提高诉讼效率,对合伙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