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债权债务 > 破产债务 >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是什么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是什么

时间:2023-12-08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3785
我们很多人对于题目中提到的问题,其实都不是很清楚,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但这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了解的必要,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知识,一起往下面看看吧。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

旧准则下的损益处理方法

根据旧准则,债务重组被视为企业偶发的经济事项。因此,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遭受的损失被认为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应通过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进行核算。旧准则中的表述与新准则有所不同。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所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或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应先使用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剩余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的“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二是明确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而言,应先确认坏账损失,再确认非常损失,因为坏账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风险因素。尽管表述有所变化,但在实际账务处理中并没有太大差异。

旧准则下的资本公积处理方法

根据旧准则,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同时,债权人一方不能确认重组收益。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减少会计寻租行为的决心,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这样,少数企业无法通过债务重组来操纵损益,欺骗利益相关方的目的。然而,根据新准则,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或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情况,债务人应将修改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一变化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人而言通常是营业外收入),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获得巨额利润。对于一些本来无力偿还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准则下的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视。尽管某些企业可以利用准则确认利得以提高利润,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一股独大”的情况将不再持续。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关联交易等相关规则也将逐步健全。利用债务重组来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将无法长久存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及分析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 破产制度的概述及其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破产制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破产逃债问题及其原因。破产制度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竞争机制,但一些企业利用破产逃避债务,损害国家和债权人的利益。其原因包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以及破产法律规定的漏洞。现行破产法存在对债权

  • 重整程序中破产管理人的监督职责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 一、债权人未按时间申报债权的处理方式

    债权人未按时间申报债权的处理方式,即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报债权,在公司清算程序终结前可以补充申报。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破产法第七章和第十一章的区别以及破产重组申请的程序。在公司破产重组过程中,债权人需注意申报书的要求,同时债务人需提出破产重组方案并得到债

  • 破产申请过程中债务人是否能离开住所地
  • 债务重组的法律概念
  • 仅延长付款期限是否构成债务重组?
破产债权债务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