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的缺点
1、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债权人乙企业在计算短期投资的入账价值时采取了倒挤的方法,即短期投资的入账价值等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很多情况下,债务重组都是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由债权人作出让步下发生的,债务人用于偿还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价值一般是小于甚至是远远小于其账面价值,因此债权人根据以上方法确定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往往大于现金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自债务重组日到本期期末这段时间内虚列了企业的资产,不符合稳健性原则。
2、违背了客观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所接受的资产的价值已经发生减值,应当在期末与其他资产一并计提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债务人用以清偿债务的资产的价值远远低于债务本身的价值,使得债权人非现金资产在入账时就虚列了许多,而这些虚列的资产价值主要是债务重组损失,而非资产的减值。准则规定期末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把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转移到了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之中,从而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3、违背了一致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当将对债务人豁免的债务作为损失转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债务人应当将豁免的债务转入资本公积。此处债权人确认了债务重组损失,而准则对涉及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规定却是: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无论在重组过程中发生多大的损失均不能够确认债务重组的损失,而是把这部分损失转移到了资产价值之中。可见准则对于实质上相同的两种经济业务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
债务重组的条件
一是企业发展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
二是企业产品或服务有市场、发展有前景,具有一定的重组价值;
三是企业和债权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金融债务重组意愿。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务人离开住所地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妥善保管财产、资料等,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地。违反此规定者,法院可采取训诫、拘留和罚款等措施。
债务重组与重整的区别。债务重组适用于企业法人面临财务困难但可能未破产的情况,重整适用于企业法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债务重组是市场化行为,重整具有强制性。债务重组方式包括现金清偿、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转资本和修改债务条件等。此外,会计报表处理也需注
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在股改氛围中的重组以及复杂的交叉持股已经成为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分清各重组方式下的纳税调整,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对债务重组进行纳税调整时,一般情况下应按照先现金、后非现金资产和债权转为资本、最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