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6号-《债务的提前清偿》是最早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准则之一。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许多企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遭遇了严重的偿债能力下降,进而陷入财务困境和债务危机。与APBOpinionN0.26的规定不同,许多债务重组事件是在债务到期日或到期后发生的,这促使替代APB的FASB迅速制定了适用于这类经济业务的准则。为此,FASB从1975年开始,通过发布征求意见稿和召开公众听证会的方式,积极征求各界意见,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终于1977年12月31日发布了第15号公告,要求从该日期起实施。此外,FASB还在1993年5月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债权人关于不良贷款的会计处理》,该公告是FASB第5号和第15号公告的修订版本,也涉及了许多债务重组的会计问题。
我国的原债务重组准则和修订后的准则都是为了规范企业债务重组业务,但它们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存在差异。广义上讲,债务重组应包括所有在债务重组日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既包括双方修改付款金额的事项,也包括修改付款时间的事项;既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情况下的债务重组,也包括债务人非处于财务困难情况下的债务重组。
然而,在美国,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债务重组往往是由于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或到期后,因财务困难而引发的;非财务困难情况下的债务重组,因其不重要或很少发生而不值得考虑。因此,他们建议将该公告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处于困境中的债务重组。FASB采纳了这种建议,在公告的第一段中明确指出:“本公告为债权人、债务人之间‘因财务困难的债务重组’建立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并在第二段明确指出,此类债务重组的特征是债权人为债务人作出的让步,目的是期望最大限度地收回投资。我国原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基本借鉴了美国第15号公告的做法,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没有采用现值技术来判断是否作出让步,这使得我国的债务重组准则适用范围比美国第15号公告要窄一些。
债务重组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间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和计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准则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来操纵利润,以此影响债务重组业务。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的实用性,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新准则对原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近年来,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债务重组业务时有发生,同时考虑到原债务重组准则适用范围过窄,因此,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不再强调债务人的财务是否发生困难,或债权人对债务人是否作出让步。这大大扩大了准则的适用范围。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
企业合并的法律事务程序。公司合并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及相关法律资料准备。合并后企业应承继被合并企业的纳税义务和债务。特殊重组的吸收合并可限额弥补被合并企业的亏损,而一般重组则不能。企业应避免通过合并避税行为,遵守法律法规以确保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