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债权必须是财产上的请求权,并且需要进行债权申报。破产程序的目的是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清理,因此只有享有财产上的请求权的债权人才能通过破产程序获得清偿,并且才能行使申请开始破产程序的权利。相反,没有财产请求权的债权人无法在破产程序中提出请求,因此其申请开始破产程序的权利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破产程序中,只有基于物权或人身权的具有给付内容的请求才能被提出,而排除妨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请求无法在破产程序中提出。
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二是其债权必须是已到期的债权。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必须是可以行使的,也就是说该债权已经到期,并且尚未得到清偿。如果债权是附期限的,那么该期限必须已经到来;如果债权是附条件的,那么该条件必须已经成就。
然而,在破产程序开始后,未到期债权也被视为已到期。也就是说,未到期债权的债权人虽然没有资格申请破产,但是仍然有权参加破产程序。
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三是其债权没有超过诉讼时效。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属于自然债,债权人不再享有胜诉权,也就是说无法通过司法强制执行手段满足其债权。破产程序是以司法强制执行的手段来满足债权人的债权,自然债无法适用于破产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债权人的债权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应当驳回其破产申请。
破产申请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要求宣告债务人破产的诉讼行为。破产申请的提出并不是破产程序开始的起点,但是却是进入破产程序的前提。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有权提出破产申请。
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债权人的破产申请不具有集体诉讼的性质,只能行使自己的请求权。因此,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请求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具有给付内容的请求权;必须是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请求权;必须是已到期的请求权。
根据破产法第7条第2款的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根据这一规定,债权人申请的实质条件只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这并不意味着在债权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破产原因的事实构成只有一项。破产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债务人“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事实属于企业内部情况,债权人通常无法确知,因此不应要求债权人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加以证明。鉴于此,破产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提出申请后,债务人应在受理裁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如果债务人确实不具备破产法第2条规定的破产原因所要求的其他事实,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经审查发现后,可以裁定驳回申请。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保护个人债务人的利益,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需求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等,但个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债权人申请债务人进行破产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经过清理债权债务与财产状况,认为债务人企业可以通过重整获得更大效益,从而能更好地清偿债务,而且重整所带来的后果要优于破产清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