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关系的一切,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秩序、安全保护制度以及国家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虽然网络犯罪发生在虚拟空间中,但它对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公共秩序产生直接影响。
网络犯罪的直接客体包括侵犯计算机系统管理秩序、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制度以及危害国家和公众安全的行为。网络犯罪行为的多样性导致其侵犯的客体也十分复杂。
网络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和法规,侵入计算机系统,删除、修改数据和应用程序,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偷窥、复制、更改、删除信息、诈骗、教唆犯罪、传播网络色情、侮辱、诽谤和恐吓等行为。网络犯罪行为必然是主动的,并且具有跨国性。
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需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执行。因此,网络犯罪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包括侵入、删除、增加、干扰和制作等。
网络犯罪具有跨国性,犯罪人可以利用网络在世界任何地方从任何节点进入其他节点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犯罪。同时,本国人也可以通过国外的身份进入本国进行犯罪。
网络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并对社会造成相似的危害。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或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虽然中国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授予工程师职称和发放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但实际上许多高水平的网络犯罪者并没有相关证书或职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对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网络犯罪也将更加普遍。
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法人为了争夺市场空间,也参与了网络犯罪的行为。
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行为人在进入系统之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输入指令或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以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破坏网络管理秩序。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侵入系统的行为也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故意。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解释,包括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犯罪地的确定、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的规定。被害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以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地。审判人员有特定情形时应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