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我国于2003年4月开始了电子签名法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我国充分借鉴了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并广泛听取了国内电子商务和法律方面专家的意见。
2004年4月2日,经过两次修改和审议,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并决定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
《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若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则该文书不因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形式而失去法律效力。这意味着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使现行的民商事法律适用于电子文件。
为确保电子签名的安全和可靠性,电子签名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如电子签名制作数据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可被发现等。这些条件为电子签名的可靠性提供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电子商务需要第三方对电子签名人的身份进行认证,这个第三方被称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为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电子签名法规定了认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并明确了政府对认证机构实行资质管理的制度。此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还需满足严格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
《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了电子合同中数据电文的发送和接收时间、地点,以及电子签名人向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申请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的程序等。此外,法律还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原则,以及电子签名人和认证机构各自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电子签名法》采用了联合国电子签名示范法的“技术中立”原则,即只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应达到的标准,而没有限定使用哪种技术来实现这一标准。这为未来新技术的应用留下了空间。
《电子签名法》增加了有关政府监管部门法律责任的条款。法律明确指出,负责电子认证服务业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不依法履行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职责,将受到行政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条款针对我国市场信用制度落后、电子商务环境不完善的现状,加强了对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追究。
电子章在欠薪合同上的法律效力问题。在新实施的《民法典》中,电子章若满足法定要件则具备法律效力。电子公章本身不具法律效应,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是电子签名后形成的HASH值。对于特殊电子合同需满足特殊要件才可生效。此外,《民法典》生效前的合同订立形式以及电
电子商务中电子签名作为证据的适格性问题。电子文件的特点与传统文书不同,容易遭到第三方篡改,引发证据适格性的疑问。证据适格在国际上存在差异,我国对于电子证据的规定模糊,导致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受到限制,不利于电子签名制度的推广。
冒用电子签名的法律责任,详细阐述了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监督管理责任。同时,文章介绍了电子签名的定义和作用,包括验证身份和签名、防止篡改、简化流程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电子合同的定义和特点。电子合同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在网络条件下订立的协议。其特点包括非面对面操作、数字签名的使用、生效地点的确定以及电子数据的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电子合同可以节省时间并保留传统合同的使用习惯,使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法律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