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人民检察院有权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人民法院有权进行调解。然而,和解协议和调解协议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果人民检察院在民事公益诉讼审理过程中的诉讼请求全部实现,可以撤回起诉。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时,必须提供证据来证明所依据的事实,包括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反驳对方意见的事实,以及履行诉前程序的事实。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必须提供证据。
如果被告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判决难以执行或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其他损害,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建议,要求对被告的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或禁止特定行为。如果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检察院的建议采取了保全措施,人民检察院不需要提供担保。
一般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损害结果地或被告住所地的市(分、州)人民检察院管辖。如果因特殊原因,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无法行使管辖权,应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本区域其他试点地区人民检察院来管辖。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办理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案件,可以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请办理。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将本院管辖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交给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必须经过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果没有适格主体或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包括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应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抄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如果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抗诉不当,可以撤回抗诉,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
对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二审案件或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派员出席第二审法庭。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后胜诉的,对赔偿金如何处理目前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一般是依据法院判决书处理,其分配方式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上对特定的消费者平均分配。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认定经营者存在不法行为,因同一侵权行为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