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问题的法律必要性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垃圾问题无法回避,必须寻求解决之道。然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整体上看,解决垃圾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增加处理能力和前端减量化两个方面。目前,政府的重点投入在增加处理能力方面,而在填埋、堆肥和焚烧等几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中,卫生填埋是中国城市主要采用的处理方式。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垃圾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现有的填埋场纷纷面临爆满的局面,且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因此,许多城市希望通过建设焚烧设施来大幅度减少需要填埋的垃圾量,这看似是顺理成章的解决方案。
然而,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填埋会导致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同时还会释放出恶臭、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而焚烧则主要释放恶臭、飞灰和多种致癌物质,包括二口恶英。
多年来,这些处理方式仍然广泛应用,根本原因是人们将垃圾视为现代文明的附属产物。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必然会集中产生垃圾,进而需要集中清运和处理。尽管填埋和焚烧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相对于不处理而言,它们仍然是较好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人认为垃圾处理设施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
然而,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的居民难以接受这种判断。他们直接受到恶臭、废水、飞灰甚至致癌物质的损害,更不用说每天大量进出的垃圾运输车辆给他们带来的困扰了。垃圾集中处理方式所带来的好处是全体市民共享的,而损害主要集中在周边居民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垃圾焚烧厂所产生的气体污染更加难以避免,其毒性更强。因此,在垃圾焚烧厂建设的100多年历史中,它多次成为民众激烈抵制的对象。
(二)从末端治理转向前端减量
为了保证环境的公平,各种努力限制了垃圾随意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趋势,同时也加剧了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场的短缺问题。反过来,这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环保部日前发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等四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截至目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大气
焚烧造成的二次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特制定。基本技术性能指标、焚烧厂污染物排放限值等要求。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利用高温氧化作用处理生活垃圾的装置。单位时间焚烧炉焚烧垃圾的质量。生活垃圾焚烧后从炉床直接排出的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