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环保法 > 环境保护改善 > 当前我国环境执法的障碍与对策

当前我国环境执法的障碍与对策

时间:2024-08-03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6062

环境执法的障碍与对策

一、立法障碍

1.环境立法权威上的瑕疵

环境执法的有效性需要立法的权威性作为基本保障。然而,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中的许多法律在法理上无法满足维护法律权威的要求。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在14年内经历了两次修改,时间间隔仅为5年。这种频繁的变更削弱了环境立法的权威性,影响了法律本身的地位和民众的信任度,增加了环境执法的难度。

2.环境立法之间关系的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注重了对污染和公害的规定,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较少,导致《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此外,《森林法》、《渔业法》、《草原法》关于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与其他单行法存在冲突。同时,近几年我国出台的环境法律法规众多,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未配套出台,给环境执法设置了立法的适用障碍。

3.环境立法内容上的缺陷

现行立法中的某些规定过于笼统,缺乏配套法规和相应部门来具体细化。例如,《环境保护法》对“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属于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细化措施,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充分法律依据,难以具体操作。此外,现行法律规定中的某些缺陷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立法的实施,例如排污收费制度中的“单因子”收费问题规定,不仅不公允,也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难以依法行事。

二、行政障碍

1.各职能部门执法权的不恰当配置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导致不同执法主体的各职能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的行政权力碰撞。例如,法律要求建设项目经环保部门审批后其他职能部门方可给予办理相关手续,但实践中一些职能部门违反规定,而环保部门难以约束。这导致环境执法的混乱,直接影响了环境依法行政。

2.执法人员素质的缺陷

近年来,环保机构特别是某些基层环保机构在人员选拔上存在问题,导致了许多不懂业务、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不高的人进入环境执法队伍。这些人员缺乏环境法律知识和行政执法素养,对问题处理随意,或出于个人利益关系,或相互推诿,导致执法不当或行政不作为的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环境执法队伍形象,降低了地方环境执法的效率。

三、对策

1.加强环境立法的稳定性

为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应减少环境立法的频繁变更,确保法律的相对稳定性。

2.协调环境立法之间的关系

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规定,解决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同时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

3.完善环境立法内容

应加强对环境立法内容的细化,制定配套法规和细则,明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措施。

4.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应合理配置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加强协调合作,确保环境执法的顺利进行。

5.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强对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其环境法律知识和行政执法能力,确保执法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各级人民政府如何对排污企业进行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 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指导方法

    如何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政府及农业部门应提供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指导农民科学处置农业废弃物,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保障农民利益。

  • 第四十八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或未达到国家要求的处罚

    关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或未达到国家要求的处罚、拒报或谎报环境噪声排放申报事项的处罚等一系列与环境噪声相关的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各种违规行为,如擅自拆除或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未缴纳超标准排污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等,文章都给出了具体的

  • 治理西部环境问题的刑法对策

    治理西部环境问题的刑法对策。在界定罪与非罪时,应坚持差异性原则和有限制的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对西部生态环境采取较为严厉的标准。在刑事制裁方面,应按照个人——单位的顺序进行,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同时,非刑罚处理措施也是治理环境犯罪的重要手段。

  •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
  • 成都绕城限号政策调整
  • 政府支持垃圾分类的法律措施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