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进行海洋倾倒区的选划。
选划完成后,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提交审核意见给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对选划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意见后,方案将提交给国务院进行批准。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批准完成后,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备案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在选划海洋倾倒区和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之前,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倾倒区的使用,并组织倾倒区的环境监测。
对于经确认不宜继续使用的倾倒区,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封闭,终止在该倾倒区的一切倾倒活动,并报国务院备案。
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按照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及条件,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倾倒。
废弃物装载完成后,批准部门应当进行核实。
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倾倒的情况,并在倾倒后向批准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倾倒废弃物的船舶必须向驶出港口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义务和补偿机制。根据《救助公约》等相关法律,救助人和船舶所有人及船长在救助过程中需承担防止或减轻环境损害的义务。为鼓励救助方对具有污染海洋环境危险的船舶等进行救助作业,引入了“非凡补偿”制度,救助方的努力和技能被纳入确定救助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