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保护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相关地方政府应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确保按期达标。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严禁破坏。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补偿。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通过协商或按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县级、乡级政府应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时,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城乡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
2014年4月24日,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环保法修订案》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新法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例如,成都已完成对8727家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PM2.5浓度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10%。大庆市也责令33家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和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限期整改,并关停取缔了8家国家明令淘汰的小造纸厂。此外,2014年苏州的环保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2万人次,移送了9件环境违法案件给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了20多名犯罪嫌疑人。
为了配合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部于2014年10月发布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和信息公开的具体办法,并征集了公众意见。其中,8种环境违法行为纳入了按日计罚的范围,最大处罚期限为30天。
然而,尽管按日计罚的处罚力度加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当前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除了加强行政处罚外,还需要考虑对守法企业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促进环境守法氛围的形成。
此外,环境污染诉讼具有一些特点。首先,起诉资格放宽了限制,公民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其次,民事归责中适用了无过失责任和绝对责任原则。再次,举证责任发生了转移,被告承担了主要的举证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