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第六条规定,省级政府可以在本法规定的税额标准基础上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然而,有些常委会委员和地方、部门、企业认为适用税额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按照税收法定原则,应对上浮适用税额的上限或幅度进行规定,以避免地区间税负差异过大。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后,建议对草案相关规定进行修改。首先,在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中直接规定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税额幅度,限定为最多10倍。即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的税额范围为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每污染当量的税额范围为1.4元至14元。其次,规定应税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由省级政府在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提出,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再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草案第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50%的,减半征收环境保护税。然而,有的常委会委员和地方、部门、企业认为应当根据减排的幅度确定更多档次的税收减免,以更好地激励企业减排。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根据减排幅度实行了多档减免政策。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后,建议增加一档税收减免的规定。将上述规定修改为: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30%的,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低于50%的,减按50%征收环境保护税。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保留“环境保护税法”的名称有利于今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并为相应的税制改革留出空间。据此,建议对本法的名称不作修改。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环境保护法》与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环境污染物排放单位需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污染物的危害,并接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排放单位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限期治理的责任和行政责任,包括罚款、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