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将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对环保执法、处罚和公诉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被誉为“史上最严”。苏州大学环境法研究中心教授朱谦对新《环境保护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新《环境保护法》赋予了执法部门更确实的执法权力。对于在生产经营中违反规定排污,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县级以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职能部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的设施设备的措施。对于拒不改正的排污违规企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进行处罚,并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对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企事业单位,县级以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关闭。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建设,并处以罚款。
对于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但拒不执行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对其处以十五日以下的行政拘留。
新《环境保护法》特别明确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节,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新法要求县级以上相关部门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及环境行政许可和排污费征收使用情况等信息。
新《环境保护法》提出了问责机制,对于包庇环境违法行为、停业未做决定等9项行为,将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以给予撤职处分。
新《环境保护法》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诉讼主体范围。除了中华环保联合会,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也可以作为诉讼主体起诉违法行为。这一改变有利于社会监督环境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影响。现行《环境保护法》虽确立了赔偿制度,但缺乏实施细则和代表公众及国家环境权益的诉讼制度。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的赔偿难以实施,间接、潜在和远期影响无法获得赔偿,环境权益受损。为此,建议提升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