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威胁,并开始制定法律来保护和治理环境。从195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开始出现保护环境的国际努力与合作,一些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组织相继建立,保护环境的国际宣言、条约也相继产生。无论是在国际法领域还是国内法领域,环境保护法都成为迅速发展的法律领域。然而,可惜的是,在我国的“战天斗地”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50-60年代完全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最高领导层到普通群众都缺乏环境意识。在人口失控增长的同时,自然和人文环境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直到1978年,我国才首次在宪法中规定了环境保护。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现行宪法第9条、第10条、第26条等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保护珍贵动植物、植树造林等作出了规定,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
我国于1979年颁布了第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此后,以该法为核心,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对外经济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在总结1979年环境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
我国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此外,国家还制定了300多项环境保护标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不少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
本世纪环境保护法律的发展。各国认识到环境污染威胁,开始制定法律保护和治理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律逐渐完善,包括宪法规定、专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然资源利用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中的环保规定。这些努力旨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应对人口失控增长带来的挑战。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工厂造成环境污染,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四十一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有别于一般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揭示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原因。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换言之,受害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