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财产侵权 > 发现环境侵权怎么维权

发现环境侵权怎么维权

时间:2024-10-10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7814

如何维权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行为的维权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一、收集污染证据

首先,当发现附近河流或水域变色污染,家中的井水变色变味时,应及时使用手机等设备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以收集污染物和初步证据。如果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应及时联系当地环保部门进行调查取证。

二、及时就医

如果受害人身体不适或发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如果有多位村民出现一致的群体性病症,建议到同一家医院找同一个医生就诊,以形成一致的诊断结论,有利于后续的诉讼。

三、举报和鉴定

掌握初步证据后,可以向当地环保部门等行政机关、环保公益组织举报,由其进行深入调查和鉴定。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当地环保部门、环保公益组织的鉴定结论会增加诉讼的证明力。

一方面,当地环保部门等行政机关可以依据职权对污染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受害人可以根据初步证据、医疗诊断和鉴定结论,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环保公益组织也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污染原告如何举证

一、无过错责任

由于环境污染侵权纠纷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加害人不论是否有过错都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受害人无须就加害人的过错进行举证。

二、全面举证

受害人需要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全面的举证。环境污染行为具有违法性,不仅指加害人的污染环境行为不符合国家规定排污标准,对于在国家规定标准内的污染行为,一旦造成了损害,也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受害人在举证时应强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而不应纠缠于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标准。

三、损害事实举证

损害事实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受害人只有在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侵权民事救济。因此,受害人在举证时要确保损害事实的存在。

四、证明因果关系

受害人需要收集证明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虽然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在环境污染案件中被倒置给了加害人,但受害人仍需收集相关证据。如果加害人能证明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受害人就要承担提出证据予以反驳的责任。

环境污染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以下行为的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
  2. 拒绝或谎报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
  3. 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4. 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5. 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
  6.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
  7.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

对于上述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批先占:是否合法?如何维权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虚构事实、散布捏造事实、针对特定人以及情节严重等要点。同时,文章也阐述了民事侵权与诽谤罪的区别,并提供了维权的途径。当遇到网上恶意诋毁等问题时,被侵害人可以寻求网站服务提供者的帮助,并咨询专业律师以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 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维权问题

    市民张某在骑自行车遭遇交通事故后所面临的维权问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涉及民事侵权赔偿和保险赔偿法律关系。赔偿义务主体和顺序复杂,受害人不能指望所有责任方都会主动赔偿。律师建议受害人应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及时进行伤残评定或司法鉴定,并在适当

  • 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保护及侵权行为

    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他人侵犯你的设计方案著作权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著作权侵权是指违反著作权法,侵犯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行为。著作权侵权的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法定标准赔偿、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限制等原则。

  •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 商标侵权维权的法律程序
  • 网络侵权管辖法院的确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