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的规定可知,村民委员会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求,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成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协助人民政府调节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并将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反映给人民政府。同时,村民委员会在征地拆迁事项中,面对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需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才可办理,主要包括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及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此外,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可知,土地补偿费的收支情况应当向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公示,并接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通过截留、挪用、侵占或者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由上述可知,村委会全部截留当事人补偿款的行为属于明显的违法行为。那么当事人是否可以直接就该事项提起行政诉讼呢?
前些年,由于村委会并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导致其不适格做行政诉讼被告,一旦权益受到侵犯的被征收方起诉至人民法院,也会由于被告主体不适格而被裁定驳回起诉。然而,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的出台,如果村民对村委会依照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不服的,可以以村委会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的。这一规定不仅规范了村委会的行为,同时也为受到村委会侵犯,权益受损的村民提供救济的途径。
同时,新出台的《监察法》也将村委会纳入了监察范围,即根据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由上述可知,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村委会若违反相关规定,滥用职权、侵犯被征收人权益的,被征收方有权就该行为向监察委员会举报。
宅基地土地转让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可向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或向上级申请复议或诉讼。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在处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村民合法权益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
土地征用制度的修正与完善。文章指出,虽然《宪法》确立了土地征用并给予补偿的制度,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定,各地区存在操作差异和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包括划定土地征用范围、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土地征用程序、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分配原则等。
房屋拆迁补偿的相关问题,指出拆建单位需按法律规定向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支付包括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奖励性补偿费在内的各种补偿金。补偿内容涵盖房屋价值、搬迁临时安置、停产停业损失等。同时,对于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个人住宅被征收的情况,市、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