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通知构成名誉侵权吗
时间:2024-08-18 浏览:5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张贴通知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推定行为人有过错,除非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如果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不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正当的评论:根据法律规定,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可以受到公众评价的事情进行正当的评论,而涉及到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不构成名誉侵权。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正当评论,可以涉及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或评论,例如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批评、对著作、创作、演讲和表演的评价、选民对被选举人的意见、公众对领导的评价、公民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这种评论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发表的意见。即使对某人的评论有所贬抑,不完全正确,也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然而,如果行为人出于报复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借机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和诽谤,则属于不当评论,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违法行为。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范围内的行为,如果影响到特定人的名誉,不构成名誉侵权。这种情况还包括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所属工作人员的法定职务行为。进行这种职务行为是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因而是合法的。然而,这种职务行为必须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并且必须是善意的。具体来说,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性质必须是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职务行为,行为的目的必须是善意的。只有符合这几个条件,才是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如果行为超过法定范围,影响特定人的名誉或者在职权范围内恶意中伤、诽谤,那么就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例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代表大会的发言中贬低特定人评价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然而,如果代表的发言属于恶意中伤、诽谤他人,或者把会内涉及贬低特定人名誉的言论向会外散布,或者在会议之外发表贬低他人名誉的言论,那么就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特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行为:在社会群体中,有些民事主体之间,如合伙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法律不禁止他们基于这种特殊关系,对他人进行传述或评价。即使传述或评价对他人有所贬抑,或者传述的内容足以损害他人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例如,合伙成员之间可以说明与其进行民事活动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及信用状况,夫妻之间的谈话,父母向子女传述关于子女恋人的传言等。这种传述必须限于利害关系人之间进行,不能扩大。否则,造成对他人名誉有损害的,就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身权属于侵权责任范围吗?
人身权是否属于侵权责任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包括人身权益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文章详细阐述了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因残疾产生的费用以及因受害人死亡产生的费用等。同时,提到了最新资
-
网络名誉侵权是否可以拘留
网络名誉权的定义及网络名誉侵权责任认定。网络名誉权包括名誉保有权、名誉维护权和名誉利益支配权。对于网络名誉侵权责任,初始作者与传播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存在疏忽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和不承担责任或有条件免责原则三
-
医疗机构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负有保密患者隐私的义务,若泄露隐私导致患者受损,医疗机构需承担侵权责任。同时,法律规定了不必要的检查行为及干扰医疗秩序的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等。同时,文章也涉及名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法律保护。此外,文章指出了人肉搜索维权的困难,如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侵权证据难以追溯等。因此,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
-
微博言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行为
-
名誉侵权的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