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告知被害人、已故被害人的近亲属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然而,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不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内。200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驳回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实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法律诉讼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因此,越来越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情况下,除了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该条并没有将经济损失限制在物质损失范围内,也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之外。这表明立法的本意并不排除精神损害赔偿。
此外,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除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外,还应适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公民的非物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因此,对于非物质损失,同样应该给予赔偿。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并未适用上述规定保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相反,他们根据相关解释,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受案范围的司法解释,驳回了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非刑事司法精神损害赔偿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引入精神损害赔偿至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拓展其范围和功效,并倒逼司法机关善待公民人身权。司法解释首次明确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离婚损害赔偿的要求条件和方式。在离婚案件中,无过错方需要区分不同情况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两种方式。对于财产损害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不仅要赔偿直接损失,还要赔偿确定的间接损失;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确定赔偿数额较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