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 > 网络监控是否会暴露员工隐私

网络监控是否会暴露员工隐私

时间:2020-05-25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467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司为了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对员工进行网络监控,以免员工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初衷并没有错,但是这样实施网络监控是否会暴露员工隐私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案例,欢迎阅读!

网络监控是否会暴露员工隐私

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要看具体的情形。

【案例一】

2016年,西安的一家公司出现了一种新的考勤方式:微信打卡,只要保持手机常在、网络畅通、定位准确,在工作地点进入微信公众号就能顺利考勤。然而,该公司王女士说起微信打卡时,也表示自己的担忧:“我有时会忘记关定位,这样下了班也会一直被定位,有点牵扯到个人隐私。”

【案例二】

2007年,一名在罗马尼亚工作的工程师遭到了公司的解雇。解雇原因是公司发现他上班时使用通信工具洽谈公事外的事,也经常与未婚妻、兄弟聊天。而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中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内使用通信设备处理私务。

在案件审理中,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人权法院驳回了该工程师提出的公司侵犯他秘密通信权的主张,并表示,“雇主希望确认员工上班时间是否完成专业工作”并非“无法理解”。法院还指出,该公司取得那些信息是以为工程师的通信内容涉及工作。

【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办公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运用。不仅硬件上,智能手机、电脑成了工作的必需品;在软件上,一些APP的运用也将工作半径从有形的办公室拓展到无形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这些便利的高科技办公硬件和软件,在带来无与伦比的高效率同时,也为雇主对于公司上一点点的保护或者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美国,由于越来越多的雇主能够进入求职者、雇员的社交网络进行“监视”,在雇主们看来,这些行为是为了保护公司的专有信息或者商业机密,有些则是联邦金融法律的合规要求。

反观我国,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相对笼统。2010年之前,对于隐私保护可参照的规定主要是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提到的一点内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是参照名誉权保护的相关规定。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将隐私权单列为民事权益的一种。但是,具体到工作场所员工数据上,首先要确定这些员工数据属于隐私范畴,其次按照侵权四要件来确定相关侵权人的责任。

与工作场所数据隐私保护最直接的相关规定,应该是2012年生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1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得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另外,第2、3、4条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提出一些强制性要求,包括:1、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2、公开收集与使用原则;3、采取技术手段保护原则;4、严格保密,防止侵权原则。虽然在收集和使用员工信息等方面,我国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雇主是否有权监控员工电脑和其他通信工具的信息,是否可以对外勤员工进行定位等,我国法律法规尚无具体规定,只能在发生纠纷时,参照民法和侵权法的基本原则,以及上述的《网络信息保护决定》中的指引性原则来界定侵权的界限。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生透露病人隐私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民法典》对隐私权的保护

    医生透露病人隐私是否构成违法行为以及侵犯隐私权的范畴。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医生透露病人隐私将承担侵权责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包括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如非法跟踪、安装窃听设备等。文章强调应积极维护自身隐私权,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

  • 用监视器拍照是否合法

    使用监视器进行拍照是否合法的问题。餐厅使用监视器拍摄明星并将其照片发布到网络上被认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未经许可公开他人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等隐私信息是非法的。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法

  • 偷拍他人隐私放到网上是否构成犯罪?

    偷拍他人隐私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根据相关法规,侵犯隐私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文章阐述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分类,并介绍了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和对侵权行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方式。最新资讯也强调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的重要性。

  • 网络对传统隐私权的冲击及新的侵权形式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
  •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