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行为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对于媒体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的,那么可以轻易认定。但是,如果加害人只是因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不严谨的调查或审查而导致报道失实,那么应该如何认定其主观心态呢?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因为舆论监督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构成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中的“法”这一要素,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解释。根据惯例,我们认为这里的“法”应当被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尽管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由于名誉权的特殊性,其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行为的后果有所不同,前者更为隐蔽且举证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商誉下降或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名誉权案件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的严重性,法官一直由自由裁量,缺乏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因此,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侵犯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如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这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主播在直播中唱歌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网络主播的收费表演若未经许可,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然而,由于取证难度大、法院判赔标准低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不力等问题,权利人维权困难重重。即使存在版权红利,但直播中的侵权行为依然给作曲人和原唱者带来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