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行为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对于媒体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的,那么可以轻易认定。但是,如果加害人只是因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不严谨的调查或审查而导致报道失实,那么应该如何认定其主观心态呢?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因为舆论监督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构成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中的“法”这一要素,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解释。根据惯例,我们认为这里的“法”应当被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尽管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由于名誉权的特殊性,其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行为的后果有所不同,前者更为隐蔽且举证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商誉下降或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名誉权案件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的严重性,法官一直由自由裁量,缺乏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因此,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侵犯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如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这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