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行为通常由网络用户发起,因此网络用户是侵权行为的主体,应承担侵权责任。当饭店遭受网络侵权时,第一步应直接与发布信息的网络用户进行交涉,要求其删除信息,以防止不当信息进一步传播,维护饭店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侵权中,网络用户通常需要提供用户名,因此饭店可以在网络上留言,告知其侵权行为的严重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布不当的网络信息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告知网络用户侵权行为可能承担的责任,可以促使其删除信息,从根源上消除不当信息。
由于网络世界属于虚拟世界,网络实名制尚未完全实施,当无法联系到网络用户或网络用户不予理睬时,饭店可以联系网络服务提供者,告知相关信息,并敦促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不当信息的传播。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将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服务侵害他人权益却未采取必要措施,也将与侵权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被侵权人完全可以联系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
同时,被侵权人应以适当方式告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保留相关证据。根据《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的规定,被侵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有效。通知应以书面形式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发送,包括通知人的姓名(名称)和联系方式、要求采取必要措施的网络地址或者足以准确定位侵权内容的相关信息、以及通知人要求删除相关信息的理由。如果被侵权人发送的通知未满足上述条件,而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张免除责任,人民法院将支持其主张。
当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予配合时,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首先,在管辖法院的选择上,根据《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
其次,在被告人的选择上,如果损失仅由网络用户造成,应选择起诉网络用户;如果符合《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和第3款所规定的情形,被侵权人可以选择起诉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单独起诉其中一方时,被侵权人可以请求追加另一方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再次,在请求内容上,被侵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恢复名誉等责任。如果侵权人拒不履行,法院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公告或公布裁判文书等合理方式进行执行,由侵权人承担执行费用。如果造成财产损失或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