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对于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采用以过错原则为主、以无过错原则为辅的二元归责体系。无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只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形,如高度危险作业或环境污染等。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并非高度危险行为,因此不需要将其特殊化。从技术角度来看,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任何一次侵权行为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每一次侵权行为都有客观上的参与,具备了追究其责任的客观要件,只是缺乏主观要件,即适用过错原则来追究其侵权责任。此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保护,因此仍应考察其主观意识状态,适用过错原则。此原则符合对著作权侵权行为归责的目的,不仅要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惩罚和教育侵权人,向社会表明立法对著作权保护的立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网络著作权是一种无体财产,不能像有体财产那样以占有或登记的方式宣示权利。因此,只能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以被动的方式加以保护。著作权的被动性及其地域性、时间性的限制,使其容易受到侵害并且手段也较为隐蔽。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都很困难,更难确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不应因为网络是新生事物,对其采取保护的态度就对网络侵权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只会放纵和鼓励侵权行为的发生。著作权人利益的切实保护应该优先考虑,法律应向弱者倾斜,使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力量得到平衡,因此应采取无过错归责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的理由有两个。首先,它既保证了被告有充分的辩解机会,又适当减轻了著作权人的举证责任。其次,行为人在使用他人作品之前已尽到正常注意之义务的前提下,可以不追究其责任,符合民法的精神。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