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染环境罪的客体是国家防治环境污染的管理制度。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违反这些法律和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就是侵犯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度。
污染环境罪的对象是危险废物,包括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
污染环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并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
污染环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构成该罪。同时,单位也可以成为该罪的主体。
污染环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造成环境污染、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对这种事故及其严重后果本应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至于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这一行为本身有时则常常是有意为之,但这并不影响污染环境罪的过失犯罪性质。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污染环境罪的故意方面规定,包括主观罪过形式、污染环境结果的认定以及重大环境事故污染罪的构成。文章指出,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危险状态能够预见。同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犯了国家、单位和公民的环境权益,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