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所产生的法律责任。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趋势,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侵权案件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境侵权的构成,有两种要件说法。首先,必须存在污染环境导致损害的事实;其次,必须存在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三要件说。首先,必须存在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其次,必须存在客观的损害事实;最后,必须存在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说法目前在国内理论界较为通行。从三要件说可以得出环境侵权的三个要件,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的事实性和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性。在环境侵权的构成上,至少需要用公平理念来解答环境侵权的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两个具体问题。
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环境侵权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往往存在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传统的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是现代民法的基石。然而,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间显然失去了平等性和互换性。其次,在特定情况下,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具有不特定性。现代环境侵权不仅由特定个人或企业的违法行为造成,还有很多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积累而成的。例如,对于由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和其他复合侵权事件,要确定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对于受害者来说,更难确定加害人的身份。
传统侵权行为直接对个体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伤害,相对较为清晰和直接。而环境侵权行为则通过某种“环境”介质(如受污染的空气、水流、土壤等)对群体或不特定人的人身和公私财物造成影响。因此,环境侵权的侵害对象更为广泛和复杂。
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往往不能被受害人及时发现,损害往往具有潜伏性并且滞后很长时间。环境损害之所以具有潜伏性,是因为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然而,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无法被环境消化的污染物将逐渐积累,最终对环境造成损害,并对人和财产造成伤害。因此,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此外,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在经过环境作用后,其危害结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狗咬人物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狗咬人赔偿原则。物业需承担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责任,如果狗主人无法找到,物业公司存在安全防范过错,受害人可要求物业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狗主人需承担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但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可减轻或免除狗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