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所产生的法律责任。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趋势,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侵权案件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境侵权的构成,有两种要件说法。首先,必须存在污染环境导致损害的事实;其次,必须存在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三要件说。首先,必须存在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其次,必须存在客观的损害事实;最后,必须存在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说法目前在国内理论界较为通行。从三要件说可以得出环境侵权的三个要件,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的事实性和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性。在环境侵权的构成上,至少需要用公平理念来解答环境侵权的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两个具体问题。
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环境侵权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往往存在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传统的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是现代民法的基石。然而,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间显然失去了平等性和互换性。其次,在特定情况下,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具有不特定性。现代环境侵权不仅由特定个人或企业的违法行为造成,还有很多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积累而成的。例如,对于由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和其他复合侵权事件,要确定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对于受害者来说,更难确定加害人的身份。
传统侵权行为直接对个体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伤害,相对较为清晰和直接。而环境侵权行为则通过某种“环境”介质(如受污染的空气、水流、土壤等)对群体或不特定人的人身和公私财物造成影响。因此,环境侵权的侵害对象更为广泛和复杂。
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往往不能被受害人及时发现,损害往往具有潜伏性并且滞后很长时间。环境损害之所以具有潜伏性,是因为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然而,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无法被环境消化的污染物将逐渐积累,最终对环境造成损害,并对人和财产造成伤害。因此,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此外,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在经过环境作用后,其危害结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