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环境污染导致人死亡时,我们需要确定当事人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一般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死亡后确定当事人的原则,并结合继承法的相关内容来确定。
受害人的继承人或遗赠人有权在继承受害人财产的同时,依法享有追偿权,可以以受害人的名义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加害人给予赔偿。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丧葬费等。如果被害人生前还有抚养人和赡养人,则加害人还需依法支付抚养人和赡养人必要的生活费。
如果所有享有继承权的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根据一般法律原则,可以视为受害者本人放弃起诉权。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害企业的排污行为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遭受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损害。环境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分为环境共同致害行为和环境共同危险行为两类。环境共同致害行为是指行为人排放的污染物共同造成他人损害。环境共同危险行为则是指侵害后果是由污染危害行为的多个主体中的一个或数个所致,但不能确定具体由谁所致。
由于环境共同侵权的复杂性,导致原告在确定被告时面临困难。因此,在法院受理审查此类案件时,只要原告能够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该污染行为可能为被告共同为之,法院便可认定它们为共同被告。至于各被告是否是真正的侵权人、是否与本案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则是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审查起诉所需认定的。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然而,这种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不利的。因为整体环境以及大气、水流、海洋、风景名胜区等环境要素作为一种公共财产,为全体公民所共有,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单位或团体很难成为其直接利害关系人。因此,需要放宽环境侵权主体的资格限制,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已经确定取消此限制。
对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来说,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由于受害人数众多且常常集中在一起,因此这些组织通常在协调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关系上起到积极作用。在协调不成时,这些自治组织可以适用诉讼法上的“诉讼担当”理论,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以保护广大受害群众的合法利益,减少推选代表人等手续,提高诉讼效率。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支持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其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因此,当被害人由于各种原因不便起诉时,相关组织可以依法予以支持起诉。支持方式可以是精神上、道义上的帮助,也可以是法律上、物质上的帮助。然而,这些单位和组织并非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必须是以受害者的名义提起诉讼。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环境污染侵权赔偿纠纷案。案件中,咸阳伟权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粉污染了张莉种植的农作物,菜农获得了2万元的赔偿。根据合同,该公司租赁
原告认为造成秧苗死亡的原因是利用了被污染的河水进行了灌溉。因此,对于各被告的排污行为无须举证,完全可以适用推定。其结果就是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案件中,原告只要举证证明环境受到污染、存在损害结果,而被告就必须对自己不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及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