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六章规定了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其中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根据该规定,当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时,不承担民事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在环境侵权领域,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法律对不可抗力这一免责事由做出了具体规定。《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进行了限定。根据该法,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且采取了及时措施仍然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加害人不承担责任。除非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对不可抗力有另外规定。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与《环境保护法》相同。根据旧《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情况下,免予承担责任。而新《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情况下,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然而,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一致。根据一般观点,下位法的规定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因此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的扩大是无效的。然而,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看,新《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属于法律,并且出于同一效力渊源,处于同一效力位阶。因此,在水污染侵权行为领域,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所有不可抗力都可以作为免责事由,无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的条件。
综上所述,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范围的扩大是有效的,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应适用该规定。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是否可以不赔偿侵权责任的问题。法律规定,如行为人过错侵害他人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无强制赔偿规定,可自愿赔偿。同时,损害由受害人故意、第三人造成或不可抗力造成时,责任归属有所不同。因此,面临侵权责任问题时,应研究相关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需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