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六章规定了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其中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根据该规定,当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时,不承担民事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在环境侵权领域,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法律对不可抗力这一免责事由做出了具体规定。《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进行了限定。根据该法,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且采取了及时措施仍然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加害人不承担责任。除非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对不可抗力有另外规定。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与《环境保护法》相同。根据旧《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情况下,免予承担责任。而新《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情况下,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然而,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一致。根据一般观点,下位法的规定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因此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的扩大是无效的。然而,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看,新《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属于法律,并且出于同一效力渊源,处于同一效力位阶。因此,在水污染侵权行为领域,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所有不可抗力都可以作为免责事由,无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的条件。
综上所述,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范围的扩大是有效的,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应适用该规定。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