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的客体是什么,环境侵权的主体有没有具体的规定呢,环境侵权的受害主体是怎么样的呢,环境侵权是有哪些要件构成的呢,环境侵权和传统的侵权行为相比有哪些特征。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环境侵权制度”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环境侵权制度的性质
环境侵权的客体
根据吕*梅教授在《环境法的新视野》中的观点,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由生存权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权利。环境权不是个人对择住环境的占有、使用、处分权,也不是要求他人不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权利。环境权以环境为媒介,要求实现人类价值观的彻底转变,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新型权利。
环境侵权的主体
在界定环境侵权主体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明确将行为人作为环境侵权的主体,而有些学者将公民、法人作为主体,还有些学者则没有具体指出侵权主体。笔者认为,侵权主体应当明确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国家。
环境侵权的受害主体的问题
受害主体可以理解为公民和法人,并且仅限于当代人。然而,在当今时代,国家是否可以作为环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体,以及是否具备原告资格,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起海洋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案件,与其他民事案件不同,原告主要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和受污染损害的单位与个人一起向污染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国家作为环境污染案件的原告,其法律依据主要是1999年修改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环境侵权的构成
关于环境侵权的构成,有两种说法:一是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事实是构成环境侵权的要件之一;二是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构成环境侵权的要件之一。也有一种说法是环境侵权的构成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件: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客观的损害事实以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三要件可以引申出环境侵权的三个要素,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的事实性和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性。在构成环境侵权的过程中,至少有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两个具体问题需要用公平理念来澄清或解答。
环境侵权的特征
环境侵权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主体的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
首先,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往往存在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传统侵权行为的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是现代民法的基石。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之间明显缺乏平等性和互换性。其次,在特定情况下,环境侵权主体具有不特定性。现代环境侵权不仅由特定个人或企业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还有很多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累积造成的,比如由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和其他复合侵权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要确定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受害者更难确定加害人。
侵害对象的广泛性
传统侵权行为直接对个体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伤害,相对较为清晰和直接。而环境侵权行为则需要通过某种“环境”介质(如受污染的空气、水流、土壤等)对群体或不特定人的人身和公私财物造成影响。因此,环境侵权的侵害对象更为广泛和复杂。
损害结果具有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
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往往无法及时发现,损害结果往往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环境的自净能力决定了环境损害具有潜伏性。然而,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无法被环境消化,就会逐渐积累并最终对环境造成损害,危及人类和物质的健康。因此,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同时,某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在经过环境作用后,其危害结果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明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