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损害的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导致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这些污染物质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反应后才会引发污染损害。其次,与一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例如,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因当地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导致汞富集于鱼体内,当地居民食用这种鱼后患病。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单一环节并不会导致“水俣病”,但是经过一系列环节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水俣病”的发生。
环境损害通常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以消化人类废弃物,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未被消化的部分污染物将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例如,70年代发现的“富山骨痛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而由石棉污染引起的石棉性肺癌的潜伏期可长达30年。
环境损害通常经过广大的空间和长时间的积累才会形成。因此,造成的损害是持续不断的,不会因侵权行为的停止而停止。同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某些污染损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即使污染物停止排放,环境污染损害也不会立即消除。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环境污染损害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害地域广泛,例如海洋污染往往涉及周边多个国家。其次,受害对象广泛,环境污染损害涉及全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再次,受害利益广泛,环境污染常侵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权、休息权、财产权等。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