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动物侵权 > 被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

被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

时间:2024-10-17 浏览:3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9778
在生活中,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宠物会出现伤人的现象,那么被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关于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范围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范围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被动物咬伤应向谁寻求赔偿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被动物咬伤的受害人可以向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寻求赔偿。在饲养人与管理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下,赔偿主体很容易确定。然而,当饲养人与管理人为不同人时,即动物的饲养人将实际饲养责任转移给管理人时,赔偿主体应为管理人。对于具有特殊危险性的动物,如烈性犬,饲养人在将其交给管理人时,应负有告诫的义务。如果未履行告诫义务导致动物伤害他人,饲养人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被侵权人可以将动物的饲养人和管理人列为共同被告,以更全面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范围

动物致人损害可能引发多种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单纯的财产损害

例如,动物撞击导致器皿或物件损坏。

2. 对人身造成暂时损害

例如,被动物追赶导致脚扭伤,被动物咬伤肌肉等。

3. 对人身造成永久性损伤

例如,致残或在显著部位留下永久性的难看疤痕等。

4. 致人死亡

对于不同的损害后果,赔偿范围也不相同。

1. 造成单纯财产损害的,只需赔偿直接损失。

2. 对人身造成暂时损害的,受害人需要一定时间恢复。除了赔偿直接损失外,还应包括支付的医疗护理费用、失去的误工工资或其他收入等。

3. 对人身造成永久性损伤的,应根据具体伤害程度,赔偿医疗护理费用、失去的误工工资或其他收入、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

4. 致人死亡的,还涉及救治费用、丧葬费、抚慰金,以及受害人生前抚养者(如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费用等。

在实践中对损害后果的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精神痛苦的赔偿问题

动物致人损害案件中,很少涉及精神痛苦的赔偿问题。由于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赔偿额通常受到限制,原告无法主张“惩罚性赔偿”。

2. 忽视可得利益的丧失和致残的赔偿

一些受害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往往忽视可得利益的丧失以及致残的赔偿。

3. 考虑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到经济发展、物价不断上涨等因素,克服目前赔偿额偏低的情况。

4. 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应参照受害人近期的收入以及与其同等能力或受同等教育者的收入。

5. 受抚养者生活费的确定

对于受抚养者生活费的确定,应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民政部门的救济标准。

6. 潜伏性疾病的赔偿请求

对于一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的潜伏性疾病(如狂犬病),受害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后的诉讼时效期间内仍可以提出法律救济的请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例分析

    一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例。原告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并入住被告医疗机构治疗,因被告漏诊导致左髋关节损伤。双方因赔偿问题引发纠纷。法院判决被告承担医疗费用、误工费、护理费等多项费用,并承担诉讼费用。本案评析指出,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违

  • 一、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

    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责任人追偿。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赔偿后,还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等责任主体追偿。追偿权的范围

  • 监护人的指认和群体

    监护人的指认和群体,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老年人等。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监护人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如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管理财产等。对于夫妻离婚后子女的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发生时子女的责任归属也进行了说明。

  • 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法律责任

    猫头鹰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法律责任。违反法律出售、收购、运输、携带猫头鹰将受到法律制裁,并可能被罚款。非法猎捕、杀害猫头鹰的行为将承担刑事责任。此外,购买野生动物放生的行为也是违法的,因为这属于特殊形式的收购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鼓励了捕猎者的违法行为

  • 肇事车主不给钱应如何处理
  • 狗咬人物业负什么责任?
  • 原饲养人是否应对遗弃流浪狗伤人事件负责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