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危险包括由自然力量产生的危险,如洪水、地震等;由机械、能源设备产生的危险,如飞机故障、油库自燃等危险;由动物侵袭造成的危险;以及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危险等。如果实际上并不存在危险,但由于对事实的错误认识,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并因此实施所谓的紧急避险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对于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即危险迫在眉睫,合法权益正处在危险威胁之中。如果不立即实施紧急避险,危险将立即转化为现实危害,使相关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施紧急避险。否则就属于避险不适时的情况。例如,海上大风已经过去,对航行不再构成威胁,船长此时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就属于避险不适时。船长对由此造成的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别无选择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损害某一合法权益的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危险。因此,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这一点对于区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具有重要意义。当行为人的不法侵害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造成危险时,如果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正当防卫。如果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不同,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
行为人损害某一合法权益必须是出于避免较大的合法权益受损失的正当目的。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这一点对于区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具有重要意义。当行为人的不法侵害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造成危险时,如果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正当防卫。如果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不同,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
为了有效避免危险,必须损失一定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所采取的损害合法权益的方式必须以“必要限度”为前提。如果紧急避险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就属于避险过当的情况,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与防卫过当一样,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而是根据避险过当行为触犯的具体罪名,并根据避险过当所造成的损害的大小确定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原则不适用于那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车辆未相撞的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时,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赔偿的问题。文章解释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和条件,包括“道路”、“车辆”和“交通事故”的概念,以及构成交通事故的具体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紧急避险行为与民事责任的关系,以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相
紧急避险行为中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我国法律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等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行为,在必要限度内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的伤害,行为人需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下,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要求及大学生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高职院校必须确保学生至少顶岗实习半年,这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如有遭受学校强制实习的情况,可向教育局投诉或依据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定
紧急避险作为合法手段保全合法权益的相关内容。其构成需要满足避险意图、避险起因、避险客体、避险时间和避险可行性等条件。紧急避险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必须排除其社会危害性并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同时,对于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不允许以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