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刑法属于罪。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2022-05-19
因此当犯罪嫌疑人达到国家针对受贿的立案标准以后,我国检察院就会立案侦办。受贿如果构成,会根据社会的具体金额,对行自贿受贿的人员分别进行处罚。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贪污的行为。
2022-05-11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2022-05-11
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
2022-04-20
受贿数额在300万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
2022-04-19
法律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给予行为人相应的刑事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2-04-12
第一条贪污、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刑法第三百九十条之一规定的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的定罪量刑适用标准,参照本解释关于行贿罪的规定执行。刑法第
2022-04-06
1、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2-03-29
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或者是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形的。索贿的从重处罚。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2-03-29
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2-03-28
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侵吞公有财产,受贿索取他人财产。
2022-03-07
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022-03-02
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
2022-02-26
职务侵占一千万构成职务侵占罪,属于侵占数额巨大的情形,应加重处罚。职务侵占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如刑法规定的贪污、受贿罪的实施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了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因此,结合刑法犯罪主体的规定,就能正确认定利用职务上便利究竟是否
2022-02-25
(1)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3)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2-02-10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索贿的从重处罚。
2022-02-09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程序以及审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通知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原则,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