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只有在当事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如果没有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该案件。
申请仲裁的一方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导致申请超过规定时效,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
申请仲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对以下事项进行审查:申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该劳动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申诉书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备符合要求;申诉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等。对于申诉材料不齐备或有关情况不明确的仲裁申请书,应要求申诉人补充。
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填写《立案审批表》,仲裁委员会或其办事机构负责人应在7日内审批并作出决定。如果决定立案,应在决定作出之日起通知申诉人,并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人,并告知其在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如果决定不立案,应在决定作出之日起7日内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送达申诉人。
1. 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对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在立案之日起7日内按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的规定组成仲裁庭。对于事实清楚、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的案件,可以指定1名仲裁员独任进行。
2. 回避决定:对于仲裁委员会的成员、被指定的仲裁员、仲裁庭的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应当回避的人员,应作出回避决定。
3. 调查取证:仲裁庭人员应认真阅读当事人的申诉和答辩材料,调查、收集证据,查明争议事实。对于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提交法定部门进行;如果没有法定部门,由仲裁委员会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各地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互相委托调查,受委托方应在委托方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调查。如果因故不能完成,应在要求期限内函告委托方的仲裁委员会。
4. 拟定仲裁方案:仲裁庭成员应根据调查的事实,拟定对劳动纠纷的处理方案。
1. 通知当事人: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在开庭前4日将列有仲裁庭组成人员、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许可自行退庭,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对被申诉人作缺席裁决。
2. 先行调解: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先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要及时进行仲裁。如果经调解达成协议,应制作仲裁调解书,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员署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当事人。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以及当事人拒绝受调解书,仲裁庭应及时进行仲裁。
3. 开庭裁决:仲裁庭开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及相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听取申诉人及被诉人的答辩;仲裁员以询问方式,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并询问双方当事人的最后意见;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再次调解;对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案件,及时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仲裁庭复庭,宣布仲裁裁决;对仲裁庭作结论或需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可以宣布延期裁决。
4. 制作仲裁裁决书:仲裁庭作出仲裁裁决后,应制作仲裁裁决书。仲裁裁决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双方当事人。如果仲裁庭当庭裁决,应在裁决作出之日起7日内发送裁决书;如果定期另行裁决,当庭发给裁决书。
5. 仲裁期限: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如果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关于财产保全费用的法律依据,包括申请费用和担保费用的规定。申请费用视保全财产数额而定,担保数额不得超过请求保全数额的百分之三十或争议标的价值的百分之三十。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保全需提供相当于请求保全数额的担保。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进行酌情处理。若担
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相关手续和要点。被保全人在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前需提供担保,并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解除保全措施,恢复对财产的自由使用和处置权。若申请解除保全程序存在错误,申请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损失。同时,保全措施的效力
律师费和诉讼费的计算方法。律师费需咨询相关事务所以获取具体费用,而诉讼费则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财产案件根据金额分段交纳,非财产案件则根据案件类型交纳。劳动争议案件和行政案件的诉讼费也有各自特定的标准。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