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用人单位按照第36条、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是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确定的。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如果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月但不满一年,也按一年计算;如果工作时间不满六个月,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除了上述情形以外,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即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两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如果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月但不满一年,也按一年计算;如果工作时间不满六个月,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赔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可以裁减人员的情形包括:
在裁减人员时,用人单位应当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以及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且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人员。如果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包括用人单位需提前说明裁员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并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等步骤。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程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裁减特定员工的范围,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公司破产员工赔偿的标准。根据劳动法规定,公司破产时应按规定给予员工解除合同补偿金,补偿标准与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公司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包括员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等。劳动争议发生时间的确定涉及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等争议
政府临聘人员的转正问题。临聘人员转正机会很小,只可能在事业单位获得编制。临聘人员与劳务派遣人员在劳动关系、退休及福利待遇上有差异,但用工期间待遇相同。临聘教师为临时聘用教师,面临待遇不如正式教师和失业风险。临聘员工与正式员工存在区别,临时员工权益较难
我国关于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裁员时的补偿规定。被裁员的职工有权根据工作年限获得经济补偿,每工作满一年可获得一个月工资。在裁员前,公司需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意见。公司应优先留用订立较长期限劳动合同等人员。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工资和工作时间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