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众筹平台运行的状况来看,出资人与筹资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确定。出资人在众筹过程中扮演着慈善家、投资者和客户的角色,但由于法律关系不明确,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出资人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其权益容易受到损害。
虽然众筹平台承诺在筹资人筹资失败后,会确保资金返还给出资人,但并没有规定在筹资人筹资成功但无法兑现对出资人承诺时,是否需要返还出资。当筹资人筹资成功但无法兑现对出资人承诺的回报时,既没有对筹资人的惩罚机制,也没有对出资人权益的救济机制,众筹平台对出资人也没有任何退款机制。换句话说,在整个众筹模式中没有人对出资人的收益进行保障,出资人被视为购买宣传品或体验产品的“消费者”。但如果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瑕疵,或者对方未能履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出资人无法适用《消法》或其他法律进行救济。
众筹模式是通过网络平台集资,如何在虚拟环境中保证诚信是任何投资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成熟的规范和监督资金使用的标准,目前完全依赖被资助者的自觉和良心来管理和运用这些筹资,缺乏监督。
虽然行业内规定众筹平台有义务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管,但由于参与主体的分散性、空间的广泛性以及众筹平台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对整个资金链运作进行监管。即使明知筹资人未按承诺用途运用资金,也无法有效制止和防范风险。
对于众筹是否合规,监管尚属空白,股权众筹平台必须谨防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擅自发行债券的红线,投资者也应高度注意其中的风险。
虽然目前我国发展的众筹平台还限制在实物回报的范围内,但根据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很可能会发展出将股权作为投资标的和回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法律风险就是涉嫌非法集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众筹模式在形式上似乎已经同时满足了四个要素,即未经审批、通过网站公开推荐、承诺一定的回报、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然而,由于目前出资人的出资并非以获得利息、固定回报或高额回报为目的,而是一种对模型产品预付款的性质,所以双方并非存贷款的法律关系。然而,如果筹资人以股权收益作为回报,那么很可能触发非法集资的底线。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作案手段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合法外衣或名人效应、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和强制诱骗等手段。为防范非法集资,公众应认清其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甲乙双方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的定义、会计报告、注入资产、招股书等相关概念的定义,以及评估基准日、重组生效日等相关时间的确定,重组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评估机构、评估报告的介绍。此外,还涉及控股股东的定义和中国的货币单位等。
股权众筹平台的设立与市场准入条件,包括公司设立、净资产、专业人员、技术设施、业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股权众筹平台需在设立后5个工作日内向证券业协会备案,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协会规定,不得从事自身或关联方融资、提供对外担保或股权代持等行为。
如何识别P2P平台房屋抵押标的风险。文章指出了房产持有人违约、房产重复抵押、房价下跌资产贬值以及平台风控能力等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文章强调,P2P平台在房产抵押过程中应严格审核,并重视房产变现能力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问题。同时,也需注意防范房地产市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