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
被教唆者因教唆而产生特定犯罪意图或实施犯罪行为,且这是教唆者可以预见的。如果教唆者无法预见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则不能构成故意,因此教唆罪不成立。例如,某甲与某乙闲谈时无意中提及某丙家中藏有黄金,某乙因此前往丙宅行窃。虽然某甲的谈话引起了某乙的行为,但某甲并没有故意教唆,因此不能被追究教唆罪责任。又如,母亲误解孩子(已满14岁)的情况,孩子解释时,由于母亲不听解释,导致孩子犯罪。法院也不能视为在母亲的教唆下犯罪,因为即使在孩子解释而不被听取的情况下,母亲的误解并不构成故意。
行为
教唆罪在客观上必须存在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对于教唆的方法并无限制。一般认为,只要能达到教唆的目的就可以。无论是言语、文字还是行动,只要明示或暗示都可以构成教唆。但不能使用强暴或胁迫的手段,因为这样会使被教唆者失去自由意志,而成为直接犯罪的行为,应被追究间接正犯的罪责。
特定人
教唆罪针对的是特定的人,而不是大多数不特定的人,这与煽惑罪有着主要的区别。煽惑罪是针对大多数不特定的人进行煽惑,通过文字或演讲宣传犯罪行为。而教唆罪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因此被教唆者必须是特定的人。
有责任能力
被教唆者必须具备自行判断的能力,教唆者只是提供犯意,让被教唆者自行选择。如果被教唆者没有责任能力,那么他将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教唆者的行为就等同于直接犯罪行为,成为间接正犯。我国现行刑法对教唆罪采取主观主义观点,因为教唆罪的恶性非常严重,应该独立处罚,这体现在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和第三项的规定中,足以显示教唆罪的独立性。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教唆他人犯罪时,根据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处罚。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指的是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实际危害程度。也就是说,教唆犯的教唆方法、手段、程度,以及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处罚上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应按照刑法中关于主犯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
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坏人的教唆而陷入犯罪的歧途。因此,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击坏人对他们的腐蚀,法律对此作出了特别规定。
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如果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所谓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唆犯的教唆没有起到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没有实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没有实施其他犯罪,教唆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危害结果。二是被教唆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而犯了其他罪。无论哪种情况,教唆犯都应承担刑事责任。但由于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罪,教唆犯的教唆行为尚未造成实际危害结果,或者虽然造成危害结果,但与其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此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