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贩毒罪可以判处刑罚和没收个人财产。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予以没收。在判处没收财产时,应保留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必需的生活费用,并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应有的财产。
根据《刑法》第六十条规定,如果以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权人可以请求偿还。
贩卖毒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被利用、教唆、胁迫参加贩卖毒品犯罪活动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贩卖毒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进行贩卖。过失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不明知是毒品,而是被人利用进行贩卖行为,就不构成犯罪。一般来说,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目的,法律并没有要求构成本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贩卖毒品罪是指有偿转让毒品或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收购毒品。有偿转让毒品是指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获取物质利益。贩卖方式可以是公开的或秘密的,可以是行为人请求对方购买或对方请求行为人转让,可以是直接交付给对方或间接交付给对方。在间接交付的情况下,如果中间人意识到是毒品并帮助转交给买方,则该中间人的行为也构成贩卖毒品罪。如果中间人没有意识到是毒品,则不构成贩卖毒品罪。贩卖是有偿转让,但行为人交付毒品可以是为了获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可以在交付毒品的同时获取利益,也可以先交付毒品后获取利益,或者先获取利益后交付毒品。如果是无偿转让毒品,如赠与等,则不构成贩卖毒品罪。毒品的来源可以是自己制造的毒品、自己购买的毒品或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毒品。贩卖毒品的对方没有限制,即不论对方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是否具有辨认控制能力、是否与贩卖人具有某种关系。同时,出于贩卖目的而非法收购毒品的行为也应被认定为贩卖毒品。
贩卖毒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
诈骗罪立案后对子女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对子女的主要影响是政治审查是否通过。文章详细列举了影响子女政治审查的情形,包括曾被刑事处罚、涉及违纪违法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对政治条件有特别要求的单位征集新兵需要满足的其他条件。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错证驾驶是否构成刑事犯罪的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规定,伪造或使用伪造机动车证件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构成刑事犯罪。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还规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