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规则是指用以确定产品原产国的规则。它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是一国家或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使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决定。进出口商品的原产地因此是指作为商品而进入国际贸易流通的货物的来源,即商品的产生地、生产地、制造或产生实质改变的加工地。货物的原产地被形象地称为商品的“经济国籍”,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原产地规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国际贸易领域对国别贸易统计的需求。然而,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出现和发展,原产地规则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展,涉及关税计征、最惠国待遇、贸易统计、国别配额、反倾销、手工制品、纺织品、政府采购以及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多个领域。原产地规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确定进口货物的原产地
原产地规则帮助确定本国国际贸易项下进口货物的原产地,从而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货物实施不同的关税税率和其他非关税措施。
2. 便于贸易统计和政策制定
原产地规则的应用有助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进出口贸易统计,为政府制定地区贸易政策提供便利。
3. 促进本国民族工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制定本国的原产地规则,可以保护、带动和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
原产地规则的分类
根据货物的组成成分,原产地规则可以分为完全原产地规则和部分原产地规则。
1. 完全原产地规则
完全原产地规则指的是在一国生长、开采、收获或利用该国自然出产的原料在该国加工制成的产品。如果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了几个国家,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国家时,可以根据以下互相可替代的标准进行判断:- 税目分类上的变化:判断产品原产地的税目分类是否发生变化,即特定国家进行的制造或加工活动是否改变了该产品的关税税目。- 从价比例:根据一定最低比例的增值是否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国家来判断。- 制造或加工标准:根据制造程序的某项具体操作来决定产品的原产地。
国家对原产地规则的重视
由于原产地规则的重要作用,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制定本国的原产地规则,并通过国内法的形式来确立。根据本国立法形式制定的原产地规则一般分为两种:
1. 优惠原产地规则
优惠原产地规则适用于普惠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其他双边及多边优惠贸易安排。
2.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适用于无优惠安排的进口货物的原产地判定。它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最惠国待遇的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的实施、原产地标记的监管、歧视性的进口数量限制的实施、国别关税的确定、政府采购的实施以及进口贸易统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