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诉讼中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一般情况下,举证责任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谁负责举证证明案件事实,也即举证责任的承担,又称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是指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时应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也称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然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适用于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因此,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需要明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与争议事项相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目前,关于劳动争议仲裁适用的举证责任原则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是一律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二是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由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履行劳动合同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由隶属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对企业开除发生的争议,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结合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参与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是特定的,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二是劳动关系除了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所具有的平等性外,还具有隶属性、财产性、人身依附性的特征。
由于劳动关系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在劳动争议仲裁中一律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一方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是不合适的。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践表明,要劳动者负举证责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应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来确定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
对于履行劳动合同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是一种平等主体关系之间的争议,应确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申诉方负举证责任。
对于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发生的争议,这是一种隶属关系的争议,应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作出决定的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同样,对于用人单位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职工福利待遇、拒为职工提供劳动安全条件和防护用品等发生的争议,这是一种由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的争议,也应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一方是管理者,劳动者一方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大量的主要证据掌握在用人单位一方,劳动者对这些证据是不可能具有举证能力的。
因此,在审理具有隶属关系的劳动争议案件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要求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并且要求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没有拖欠工资、福利待遇或依法提供了劳动安全条件和防护用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则应承担相应的败诉责任。
因此,确定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确定相应的原则。
法院保全费用的收费标准,包括根据申请保全措施涉及的财产数额计算和法律规定的费用计算两种标准。财产数额不超过1000元或不涉及财产数额的,每件交纳30元;超过部分按一定比例交纳,但最高不超过5000元。同时,根据不同申请事项和金额,费用标准也有所不同。
《民诉法》中关于先予执行裁定的申诉权问题。当事人不服保全和先予执行的裁定可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裁定仍执行。法院会及时审查复议申请,如认为原裁定正确则驳回,如认为原裁定不当则会变更或撤销。
被告的证据在法庭上的存在情况,双方进行证据交换的必要性及其程序。被告有权查看原告提供的证据,法院也有责任提供复印件。证据交换是为了让双方当事人互相查看和审查对方提交的证据。同时,文章还提及了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分析了举证责任的两方面含义,并指出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对于劳动关系特殊性导致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应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隶属关系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