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在修改《刑诉法》后,取消了原赋予检察机关免予刑事处分的职能。这一举措的实质是为了维护法院审判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刑罚体系中,制刑权、求刑权、科刑权在分工和设计上都是统一完整的,唯有刑罚执行权是个例外。
目前,拥有刑罚执行权的主体包括公安、监狱、法院三个机关。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管制、拘役、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判决(裁定)生效时余刑不足一年的有期徒刑罪犯,或者主刑执行完毕后的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将犯罪的外国人驱逐出境;监狱机关负责执行判决(裁定)生效时余刑在1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罪犯,以及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包括这些罪犯中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执行);法院负责执行死刑、罚金、没收财产。
初期刑罚体系职能分配的肢解可能有历史原因和背景,但在当今形势下,如果不进行制衡协作,任何刑罚权的肢解都将削弱这项权力的功能。分散状态下的刑罚执行权既难以统一执行尺度,人为造成双重或多重执行标准,又无法形成自身延续发展的体系建设,甚至对各部门手中的这部分权力是否严格意义上的刑罚执行权都需要仔细推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整个刑罚体系和功能的发挥。
1、减刑权归入刑罚执行权较为准确适宜
减刑权应当归入刑罚执行权而不是归入审判权的范畴。根据《刑诉法》的规定,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案件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减刑案件既没有检察院出庭支持提起诉讼,也不符合三种特定情况的自诉案件。因此,将减刑权归入刑罚执行权范畴较为准确适宜。
2、减刑不涉及定性和量刑的问题
减刑不是对已决犯的又一次审判,不涉及定性和量刑的问题。审判形成的判决或裁定中,定性和量刑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而减刑适用的对象是已决犯,依据的是监狱机关提供的材料,解决的是奖与不奖、奖多奖少的问题。
3、设立独立的刑罚执行主管机关
由报应刑向目的刑转变是当今刑罚的大趋势。为了确保刑罚执行功能的全面实现,应当在现有刑罚体系内提高刑罚执行的地位,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刑罚执行方面的法律,设立独立的刑罚执行主管机关,赋予刑罚执行机关更大的权力,使其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行刑事务上拥有决定权。
4、将假释归入刑罚执行权范畴更加准确适宜
假释是一种附条件的提前释放。虽然罪犯在假释期间走出了监狱大墙,但法律意义上的刑罚执行并未中止,而是在继续执行之中。将假释归入刑罚执行权范畴更加准确适宜。此外,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假释的概念进行修正或重新定义,使假释成为受刑人的权利,监禁和释放的中间阶段,以及行刑不定期化的刑罚制度的一部分。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