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起诉是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然而,对于起诉后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起诉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不受撤诉的影响。
如果当事人撤诉后再次起诉,诉讼时效不应该中断。诉讼时效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以下是撤诉后再行起诉不中断诉讼时效的理由:
第一,诉讼时效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并对怠于行使权利者进行惩罚。原告起诉后又撤诉,原告所主张的权利并未得到实现。对于这种原告对其权利行使的怠慢情形,法律并不需要再次保护。
第二,撤诉是对起诉的完全否定,包括对起诉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的否定。
第三,我国民事诉讼法也禁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对于当事人撤诉后再次起诉的情况,法院可以以原告滥用诉讼权利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共同诉讼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主观和客观要件。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含两人)以上的诉讼,具有简化诉讼程序、避免矛盾判决的意义。共同诉讼的特征包括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多数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共同诉讼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其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包括适用对象、援用主体、法律效力和期间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提起诉讼的时效、直接提起诉讼的时效、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时效以及起诉期限耽误的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对于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时效要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内,并可申